一號站登陸網站_專業化能否破解師德建設困境?

 

 作者:董魯皖龍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仁愛是師德建設的重要內容,也理應成為中小學教師基本的職業訴求。然而現實中,一方面是輿論中廣受質疑的師德缺失事件,另一方面是師德建設遭遇考核等方面的現實困境。 

  如何理解師德?如何增強師德建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今天在中國教師報主辦、敬德書院承辦的“敬德會講”首次開講中,與會專家學者就“仁愛之師與師德建設”議題展開深入交流和探討。 

  師德失范現象的另一種認知 

  “教育投資重硬件不重軟件的情況十分普遍,是教師隊伍建設的瓶頸。”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顧明遠去年在青海調研,發現即使是邊遠地區,學校的基礎設施也有很大改善,但是師資缺乏、素質不高、留不住人才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在他看來,師德問題的根源在於教師對自己的職業缺乏明確的認識,“體罰孩子是不是愛孩子?‘體罰’的存在往往不是師德問題,而是觀念問題。” 

  一次次師德失范事件在媒體上的快速傳播,讓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開始反思近年來師生關係發生的變化。“過去對老師是敬重、尊重,現在師生關係卻出現了冷漠、麻木、對立,甚至世俗化、功利化的現象,師道尊嚴從何而來?”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謝維和認為異化的師生關係直接動搖了師德的根基。 

  “其實越是偏遠農村地區的老教師,師德越受鄉親們的認可。反而是縣城裡的老師,為了掙錢,在課外開補習班,課上不好好講,家長們意見很大。”由於一直負責縣裡的師德建設、考核工作,河北蔚縣教師進修學校校長岳文華坦言,不少地方的師德建設存在形式大於內容的問題,“有一些是老師自己的問題,但更多的是體制問題。” 

  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師德處處長黃小華則認為,部分教師有償補課、收受禮金等行為嚴重影響了教師隊伍的形象,“但是目前全國1400多萬中小學教師,中西部地區差異很大,資質也參次不齊,在師德培養與考核上很難有統一的量化標準”。 

  師德建設不能靠教師關門自省   

  在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校長任志瑜看來,師德建設不能關起門來讓老師們自省,而應發起社會傳遞,“關鍵是提高仁愛表達的藝術性,讓學生更喜歡,家長更接受”。 

  師德高尚,似乎是教師的個體行為,但一旦出現師德失范事件,又將誘發社會公眾和輿論的廣泛關注和質疑。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尹后慶認為,對教育的探索研究不應局限於教育界內部,在教育者與學習者的關係上,應立足於育人、樹人,師德建設也是如此。 

  “目前的師生關係的核心還是老師,學生的主體性不足,影響學生獨立人格、交往文化的發展。應培育公平、公正、和諧、創新、探究的良性教學關係”尹后慶說。 

  作為教育一線工作者,北京史家小學校長、特級教師王歡認為,師德不是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而是在真實的教育實踐中體現出來的,“讓學生愉快的學習,高興的學習,是教師的使命和責任”。 

  用專業化促進師德建設 

  “教師和醫生是一樣的,具有專業化、職業化的特點。學生把自己的精神生命交給教師,教師對一個學生的終生髮展影響巨大,只有具有高度專業化水平的教師才能擔當起老師的責任”。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主任袁振國認為,在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師德建設的重點應放在學習、適應時代,彌合與學生之間的代際鴻溝,了解學生的變化和特徵,在變動的世界中幫助學生適應時代、適應變化。 

  首都師範大學副校長孟繁華認為,師德本身就是教師職業的專業要求。他提出應將師德考核納入師範生培養中,從師範生招生、教師資格證考試開始,在入口處把關,選拔真正具有仁愛之心的人加入到教師隊伍中來。 

  也有一些教師代表提出了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實際困難。十一建華實驗幼兒園李曉靜認為,很多教師是有情懷的,但是人太多了,面對一個班35個3歲左右的兒童,教師難免不着急。“師德建設應有相應的環境和條件上的支持”。 

  黃小華建議,應將師德培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學活動、教育管理中,對老師多引導,而不是生硬的教育。 

  謝維和則認為,德育是專業的基本要求,師德建設應從“敬”入手,由敬而愛。“但老師應先能實現‘道’,將知識傳遞好,將價值觀扶正了,才能得到學生的‘敬’,也才能真正的愛學生”。(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董魯皖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