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站代理1980_2020高考備考:高三講究慢溝通
案例:
隨着高三首次月考結束,老師發現小張最近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做題也很急躁,原來掌握比較好的知識點也因為讀題不細緻等原因頻頻出錯。在和小張談心之後,老師發現是小張父母的“緊箍咒”起了反作用。父母總在不經意間告訴小張一定要穩住,必須考一個好成績才能對得起自己、對得起父母,未來才能成才。這種溝通方式起初還能激發小張的积極性,但時間一長,讓他感到身心疲憊,併為此苦惱不已。
分析:
在熱播電視劇《小歡喜》中,陶虹飾演一位單親媽媽,她和丈夫離婚後獨自撫養女兒長大,而望女成鳳也就成了她的全部希望。為了讓孩子考上名校,她不僅變着花樣給孩子喝滋補湯,還給孩子房間安裝隔音裝置和透明玻璃,以便全方面掌控孩子的一舉一動。當孩子表示想要報考航空航天大學的時候,她更是強行修改了孩子的志願。這一問題反映出部分父母對孩子過於極端的教育方式,也體現出“中國式”父母的焦慮。孩子的一舉一動都要在父母的監控下進行,還要在父母“高考失敗就是人生失敗”等不合理信念下成長,這樣的高壓環境不僅對孩子備考沒有益處,更有可能將孩子推離一個幸福的家庭。實際上,孩子並不是父母意志的犧牲品,失敗並不代表一無是處,只要有父母的溫馨陪伴和鼓勵,孩子總會找到自己的價值感和存在感。而父母管教孩子的方式並不是越嚴厲越好。父母與孩子溝通時要注意力度,切忌太過嚴厲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
支招:
轉變觀念適當放手
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不遺餘力地將自己的理想與價值觀灌輸給孩子,比如考不上好大學就不會有好工作等觀點。但又有多少父母了解孩子感興趣的專業是什麼?孩子能否有在外求學獨立生活的能力?理想職業是什麼?又有多少父母以怕耽誤孩子的一生為名包辦了志願填報工作?這類現象大都是由於父母忽略了孩子的人格需要獨立發展這一客觀規律。高標準、嚴要求到近乎苛刻的教育模式,其內在核心是想要通過孩子滿足父母內心的需求。這種需求可以是父母未實現的理想、虛榮心等。高三的孩子已經長大成人,父母適當放手才能促進孩子成長。一個有完整人格的孩子比考好一場試重要得多。當孩子存在“不贏就毀一生”的觀念時,父母要做的是適時疏導而非火上澆油。只有心態平和、正視高考,才能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圍。
溝通有方切勿急躁
臨近高考關頭,孩子其實更希望能得到父母的支持,而此時情感溝通也就更為重要。在《小歡喜》中,季楊楊的母親劉靜就深諳溝通之道。面對孩子不盡如人意的成績,劉靜過了幾天才提及,給自己也給孩子一段冷靜處理情緒的時間。在之後溝通時,她並沒有就成績說事,而是問孩子想學什麼專業。此時孩子便會出現自責、羞愧等情緒而激發主觀能動性,但又不會出現逆反心理。當孩子提出考不好就去親戚的公司工作時,她首先肯定了孩子的興趣和特長,而後否定了孩子不成熟的想法。這種看似慢條斯理的溝通方式實際上是每位家長需要學習的。在孩子學習累時,父母陪他到戶外走走,呼吸新鮮空氣,做些有益身心的運動,或跟孩子一起看看電視,讓大腦稍微休息一下,或在閑暇之餘一起聊聊孩子的業餘愛好,聊聊當下熱門的電視劇或熱點話題,都是與孩子溝通的方式。這種溝通更接近教育的本質。劇中一句台詞頗為經典,“家長和孩子之間是存在時差的,你想讓他保暖,他想的是好看;你想給他補充營養,他想到的是好吃;你想給他講人生經驗,想讓他少走一點彎路,可他想的是自由。”就是這種“時差”導致了很多家庭的溝通是無效的。急功近利的溝通方式或許可以立竿見影,但解決不了孩子的根本問題。所以,學會讓自己和孩子的溝通“慢”下來,也是重要的一點。(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學教師/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