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站官方在線客服_高中生為何與父母難以溝通?

  常聽一些家長抱怨:“這孩子也不知怎麼了,以前在初中的時候可聽話了,讓他怎麼樣就怎麼樣。現在上了高中什麼都要跟你唱反調,而且才說幾句他就嫌煩。”這樣的埋怨並非偶然,而是非常普遍。

  其實,高中生和初中生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他們有了更加強烈的自我意識,喜歡自己處理問題,不願意家長、老師過多干涉,而家長往往忽略了孩子在這一階段的特點,依然用老眼光看待孩子,用老方法處理問題。對孩子表現出的厭煩情緒,大部分家長不是找原因想辦法如何緩解,而是採取反覆說教,甚至粗暴干涉的措施,結果治標不治本。

  另外,隨着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日新月異的外界事物吸引着學生的目光,尤其是高中生。很多教育人士都感慨,如今的高中生比上個世紀的高中生更有想法,更桀驁不馴,更難管理和教育,他們動輒與家長、老師形成水火不容之勢,實在令人頭疼。

  如何幫助孩子找到情緒的宣洩口,如何處理好與孩子之間的矛盾,如何避免兩代人的戰爭,要做到這些,良策只有一個:與孩子實現良好溝通。但這也正是許多家長的隱痛:為什麼我能把孩子養大,卻無法跟他溝通?

  溝通難的原因:

  一、雙方都以自我為中心,各說各話,無法激發交流的興趣。

  孩子問爸爸:您聽說過《菊花台》嗎?爸爸說:沒喝過。爸爸以為《菊花台》和茅台一樣都是酒呢!什麼是代溝,這就是代溝。孩子喜歡李宇春、周杰倫、王力宏,穿着走哈韓、哈日路線,說話中英文混雜,思維跳躍;父母關注的是股票基金,聽的是宋祖英、彭麗媛,穿的是西裝,說話中規中矩,思維四平八穩。兩代人喜歡的、關注的東西都不一樣,怎麼交流?

  沒有共同的愛好和興趣,想要找到話題還真難。所以,高中生回家後主動與父母交流的很少,有些孩子甚至十多天不與父母說一句話。他並不是和父母有矛盾,而是不知道該說什麼。父母有時候會主動跟孩子說話,但無非是想了解孩子在學校表現得怎麼樣,最近學習成績好不好,能不能跟上之類的。雖說這也是關心,但日復一日總是這一個話題,孩子聽個開頭就煩了。

  在我們的調查中,有問及孩子“最想和父母溝通的內容”,93%的受訪者的答案都與“關注自我”有關。其中,“個人愛好”的比例最高,達到21%。孩子希望跟父母聊聊喜歡的體娛明星,或者歷史奇聞、健康保健之類的知識。此外,才是“未來人生規劃”(16%)、“學習、高考”(13%)等話題。

  但在現實中,大部分高中生說父母跟他們談得最多的是與學習和學校相關的事情,少部分父母會和孩子談論“未來職業規劃”,只有極少數父母會跟孩子談論電影明星等與學習完全無關的內容。

  父母最愛談學習,這讓高中生最反感。可是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反而不斷詢問孩子學習上的事情,給他們增加了心理壓力。而當孩子不想溝通時,大多數家長束手無策。其實,高中生已經進入青春期,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都在增強,他們比小時候更加願意與人交流。當遇到困難時,他們通常會找信得過的人溝通,而不是非要求助於家長,這種長大的表現卻不為家長所理解和接受。

  二、家長的嘮叨和拿孩子與他人相比較的做法,激發了高中生的逆反心理。

  孩子上高中后,很多家長陷入兩難境地:看着孩子的狀態不好,不說吧,他不用心;說吧,他嫌你嘮叨。家庭矛盾由此產生,甚至雙方長期冷戰。高中生煩的是家長嘮叨,缺的是與家長的正常溝通。而很多家長認為,跟孩子溝通就是督促他學習。有些父母很有本事,不管談論什麼,話題最後都會繞到學習上,無論干什麼都能與學習聯繫上,好像不談學習,孩子就會退步一樣。這種交流無疑讓孩子難以接受。

  很多學生反映,其實不用爸媽說,自己也知道要好好學習。進入高中了,誰都知道高考的重要性,怎麼會不好好學習呢?但是家長不停地嘮叨,反而把原本想好好學的心情給打亂了,反倒想造反發泄一下。

  中國人在潛意識中喜歡攀比,比工作,比待遇,比容貌,還喜歡比孩子。比孩子時,他們又總是看到別家孩子的優點,自己孩子的缺點。如果讓列舉自己孩子的缺點,家長會一口氣說出一大堆;如果要列舉孩子的優點,家長就為難了。父母評價孩子的話,經常是“你很笨”或者“你不行”,言辭中透露出對孩子的深深失望。

  家長的初衷是希望以此激勵孩子上進,但這樣的比較往往適得其反,它給孩子的暗示是:你沒希望了,連父母都不信任你。孩子得不到自我滿足感和成就感,不願意和家長交流,家長也就無法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三、父母全方位的監控,迫使孩子遠離父母。

  許多家長對孩子不放心,認為孩子小,自己有義務對孩子進行監護。當孩子不願意和他們交流時,他們就開始充當“007”,翻查書包、偷看日記、追查電話、拆閱信件等,被孩子發現了,還理直氣壯地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怕他一步走錯,步步錯。但讓高中生最苦惱的,恰恰就是爸媽對他全方位的監控。一名高中生氣憤地說:“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隱秘的世界,未得到邀請,別人是無權進入的,這是最起碼的尊重,但是我的父母連這點都做不到。”

  孩子反感父母的這些舉動,當然就不願意和父母交流,時間長了,彼此的隔閡會越來越深。

  其實,孩子進入青春期后,會強烈感覺到自己的獨立性,想保有自己的隱私。而家長由於平時與孩子溝通少,不了解孩子,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簡單地考慮問題,探詢孩子的隱私,而沒有想過孩子的感受。

  四、家庭結構也影響父母與孩子的溝通。

  不同家庭的孩子在與父母的溝通狀態上,是存在明顯差異的。

  在調查中,當問及“你與父母交流的滿意度如何”時,核心家庭的孩子認為“很滿意”的比例最高,達18.5%,單親家庭和再婚家庭孩子的獲選率為13.5%和15.4%;而回答“很不滿意”的,核心家庭的孩子僅為4.1%,再婚家庭和單親家庭的孩子則分別高達23.1%和8.1%。

  父母婚姻關係的變化,正在越來越明顯地影響着孩子。核心家庭的孩子與父母的溝通問題可能僅僅是不合拍而已,而單親和再婚家庭的孩子則更多地面臨着無人溝通或厭惡溝通的狀況。

  由於家庭結構變化,單親和再婚家庭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關愛和交流,但是,往往這些孩子成了最缺少關愛和交流的一群。

  我們都知道,沒有溝通,彼此不了解的人生活在一起,就會有衝突和矛盾。而家長與孩子之間如果沒有正常的溝通,肯定會損害教育的效果;如果沒有有效的溝通,實際上家長會完全喪失教育的權利。

  家長做好了,溝通就不難

  家長與孩子溝通難的問題,該如何解決呢?建議家長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思考:

  一、反省自身言行,做合格家長

  當家長與孩子之間出現了溝通障礙,家長首先要反省自身,生活中自己是不是有不當的語言和舉止,阻礙了孩子與你的進一步交流。

  好家長十大好習慣:

  終身學習,和孩子一道成長的習慣;

  真愛和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習慣;

  言教、身教、心教相結合的習慣;

  誠實守信的習慣;

  樂觀和快樂的習慣;

  不代替孩子成長的習慣;

  發現和讚揚孩子的習慣;

  讓孩子承擔責任的習慣;

  關心和引導孩子學習的習慣;

  家校合作、溝通第一的習慣。

  如果家長能夠具有其中的多數習慣,我想您和孩子的溝通就沒有大的問題了。

  二、保障交流的時間,提供平等的交流空間

  家長不能以忙為借口,忽略與孩子的交流。高中生的父母大多步入了事業的發展期或頂峰期,是單位的骨幹或領導。他們上班忙工作,下班忙應酬,沒有更多的時間花在孩子身上,尤其有些家長認為自己已經無法在學業上輔導孩子,就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全部交給了學校和老師。

  其實,這是一種推卸責任的表現。孩子不會因為家長的忙碌而停止成長,處在青春期的他們反而思想變化得比以前更快。這段時間,家長與孩子出現溝通障礙是很自然的。想要了解孩子想什麼,必須要讓他說出來,所以家長每天無論再忙,都要抽出時間來跟孩子聊聊,了解他的想法,用心聽他講話,使他感覺受到了重視,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尊重和滿足。

  家長還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平等的交流空間。高中生在學校學到的是課本知識,他們對社會的了解大多來自父母,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們就能接受家長的一切想法。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家庭教育觀念也要發展和更新。家長千萬不要以為你給了孩子生命就可以支配甚至決定孩子的一切,也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是家長,就可以代替孩子成長,把你沒有實現的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這些交流都不是平等的,孩子必然會抵制;錯誤的交流方式,孩子必然會逆反;錯誤的做法,最終使家長與孩子形同陌路。最好的辦法是,家長充分尊重孩子,與孩子站在同一高度看問題,這樣,交流就比較容易進行了。

  三、掌握溝通的方法,拓寬溝通的話題

  與孩子溝通是門學問,家長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溝通方法。

  父母應細心觀察和研究自己的孩子,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着不同的心理發育特點,家庭教育就必須根據孩子的心身發育特點來進行。將“我講”變“我聽”,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傾聽時,要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注與尊重;對孩子講的有道理的地方,要通過語言、目光或體態表示肯定;對於孩子的錯誤觀點不要急於糾正,不要打斷孩子的講話;要理解孩子由於年齡和表達能力有限,無法準確表達內心想法而可能產生的偏見或者誤會。

  針對不同性格的孩子,父母可以採取不同的方法溝通。如果孩子性格內向,父母應主動與孩子交談,鼓勵孩子談談學校、老師、同學,對某一社會現象發表看法。當孩子說出自己的觀點時,父母應予以讚揚;當孩子與自己的觀點不一致時,父母也不要急於指正,要耐心地與孩子交換看法,統一認識,這樣孩子就能逐漸地願意與父母交談。如果孩子性格外向,喜歡交談,父母就應多聽孩子講,這樣孩子會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並信任父母。

  無論什麼性格的孩子,既然已經是高中生了,就具有了一定的分辨能力,家長可以把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煩心事講給孩子聽,讓孩子懂得父母的難處,產生為父母分憂的念頭。當孩子能夠理解父母,願意為父母分憂時,家長要表示欣賞,並與孩子一起出主意,想辦法,採納孩子有價值的建議。這樣,孩子會感到父母十分尊重自己,更感到自己長大了,同時又使孩子學習到為人處世的正確方法,有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

  溝通,不要局限於語言的溝通,還可以採用玩遊戲、聽音樂、做有益的事情等方式培養親子關係,最主要的是在溝通中增進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

  家長與孩子溝通的話題不要僅限於學業,應該拓展話題。家長應進行換位思考:如果我是孩子,我想說什麼,想聽什麼,感受如何?多從孩子的角度去想,溝通肯定會暢通,交流肯定會融洽。父母與孩子的談話內容,最好多談如何學做事、學共處、學做人等話題。孩子願意聽,願意聊,就表明他已經在心裏接受了家長的一些思想和觀點,這樣,就無須家長再苦口婆心地對孩子講大道理了。

  如何與孩子溝通和交流是門學問,值得家長們不斷地深入探究並牢牢掌握。這門學問,歸結成一句話就是:孩子在成長,家長也要跟着孩子一起成長,並給予孩子信任、鼓勵和支持。這樣,孩子才願意把你當朋友,與你溝通無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