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站怎麼樣_二輪複習致命傷:這三種不良心理需避免

  高三下學期,進入高考備考衝刺階段。高考也越來越近了,面對高三的巨大壓力,有許多同學依舊是獨佔鰲頭,也有很多起伏不定,忽上忽下,有從學渣蛻變成學霸的,也有從學霸墜落成學渣的。在此,和小編一起來看看二輪複習中的這些致命傷吧。

  二輪複習致命傷:這三種不良心理需避免

  高考不光是一場知識的挑戰,更是一場心理戰,越到最後心態因素越重要。每年高考,“黑馬”的出現,“優者”的失手,都與心態有一定關聯。離高考不過60多天,避免在高考後期出現的一些不良心理顯得尤其重要。

  第一種:心浮氣躁,學習低效

  距離高考僅剩60多天的時間,時間緊迫。於是,基礎相對薄弱的同學開始變得六神無主。覺得這也不懂,那也不會;看着這一科的內容,又想着另外的科目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這科的作業還沒有完成,另幾科的試卷又發下來……

  什麼都想做,哪一科都想抓,可是,又都沒辦法靜下心來。於是,常常用一些徒耗時間貌似刻苦的無效學習來求得一種自我心理安慰,最終導致效率低下。

  解決方法

  首先,從實際出發確定適當的考試目標和期望值,尤其是短期目標,確保每天不至於做無用功。

  其次,制定目標,攻破短板。比如,就語文學科來說,如果你在現代文閱讀方面比較弱,就可以爭取每天限時做一篇現代文本閱讀訓練(也可以是舊題),研究歸納題型,答題技巧,查缺補漏相關知識點。高考考查的內容是相對固定的,堅持訓練,就一定會有收穫的。如果說知識是一張網,那麼每天補一點,60多天之後,你的“網”一定比現在嚴密!

  第三,堅持不放棄。失敗並不可怕,放棄才是悲劇。英國作家塞繆爾·約翰遜說“偉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堅持來完成的。”

  第二種:容易自卑,易受干擾

  這種心理現象常見於成績波動比較大的同學,尤其是在成績下滑時。考生一方面覺得自己不應該是這種層次,渴望立馬就讓成績有個飛躍,另一方面卻又無計可施。於是迫切想要從身邊成績比自己好的同學身上得到一些啟迪,但往往這種時候,也容易失去主見,因而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比如,別人複習什麼他也跟着複習什麼,別人攻克難題,他也跟着攻克難題,全然不顧自己的現狀。甚至考試時別人翻卷的聲音也會引起他的焦慮:哎呀,他怎麼能做這麼快?或者一見到成績還沒有起色,就立馬自暴自棄。

  這種情況歸根到底是自卑在作祟,對自己的能力沒有自信。

  解決方法

  第一,要樹立信心。墨子曰:志不強者智不強。考生要把眼光投向自己成績的最高峰,告訴自己,原來我也能這麼優秀,之所以現在成績波動,是因為知識點沒掌握或者當時思維沒打開等;

  其次,要學會自我安慰。現在沒有考好也不錯,能讓我找出自己的薄弱環節,正好有利於我查漏補缺;

  第三,要學會向身邊的人求助。可以求助於老師,讓老師有效地分析自己的現狀,找出成績波動的癥結所在,對症下藥,突破難點。

  第四,切忌好高騖遠,更不要盲目地模仿他人。尤其是在最後三個月,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安排好複習節奏,回歸課本,突出對主幹知識的複習,將知識結構一步一步完善,着力自己成績的增長點。

  第三種:期望過高,患得患失

  每次考試總有一些人愁眉苦臉,他們經常問的一個問題就是:這道題我為什麼只能拿到一半的分數呢?

  這種情況多出現在成績中等以上的考生中間。他們由於自身素質較好,周圍人期望很高,所以對自身要求也比較高,於是力求每分必爭。而事實上,依據這些考生的能力,這道題目的后20%的分數,他們是很難拿到的,但是,因為長期糾結於某道難題拿不到全分,以致這些同學的自信心備受打擊,從而節節敗退。

  解決方法

  首先,這部分考生要明白一個道理:高考是選拔性考試,高考試題中有20%是難度較大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憑藉這20%的差距,將考生分別扔進了985的院校、211的院校或其他院校。

  其次,每個人的能力和基礎是不同的,所以,考生應對自己有一個正確定位,知道哪些題目是自己完全可以做的,哪些題目是自己儘力而為的,遵循心理學中的“最近發展區”原理,讓自己享受成功的喜悅。但這不是說就要徹底放棄這些題目,而是平時做難題時,不要把它看得太重要,因為這樣看到難題不會做就容易泄氣,而應看成一個個分數點,盡量分步解答,能拿多少分就拿多少。

  最後,面對各種難題時,還可以採取這樣的心理“戰略”:我覺得難別人也會覺得難,但我不畏難;我覺得容易別人也會覺得容易,但我不大意。甚至有時要學會放棄,所謂“欲速則不達”。難點一個一個地解決,戒驕戒躁,最後,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