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站代理官網_高三忌對孩子“全面託管”

  案例:自從進入高三,媽媽就對小智開啟了“全面託管”模式。他的日程幾乎都由媽媽指揮:每頓飯吃什麼,幾點鍛煉,每個學科複習多長時間、完成幾套試卷等。就連難得放鬆看會兒電視,媽媽也要求只能看新聞台。雖然白天工作很辛苦,但媽媽每天都堅持陪小智學習,隨時提醒他認真學習或按點休息。媽媽希望通過指揮和監督幫他更高效地複習備考,但小智似乎變得越來越懶,媽媽好心提醒甚至還會招來他的頂撞。

  分析:進入高三,為了幫助孩子備考,父母適當進行管理和監督是必要的。但像小智媽媽這樣高壓嚴管,往往會呈現“父母很辛苦,孩子很憤怒”的結果。本來按部就班的複習變成了父母同孩子拉鋸和博弈的“戰場”,雙方的感受都不好。那為什麼一些父母仍然會這樣事無巨細地管控孩子呢?究其原因,是父母過不了自己的心理關:

  父母擔心孩子高考失敗,本質是對孩子的不信任。父母不相信孩子能夠很好地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能夠依靠自己的努力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因此,父母常常作為外力去干預和控制孩子,幫助其計劃好每一分鐘,督促孩子過好每一秒。這就像孩子在代替家長參加高考一樣。

  父母認為孩子高考失敗意味着為人父母的失敗。調查显示,83.9%的高三父母控制孩子是因為他們對“父母責任”背負過大。這表明,在教育子女方面,他們過分看重父母責任,覺得孩子教育得好與不好責任全在父母。因此,為避免成為“失敗的父母”,他們必須增強對孩子的控制,以期讓孩子取得好的成績,通過孩子的成功來證明自己是一個優秀的父母。

  父母擔心失去孩子。有些父母在高三這個節骨眼對孩子嚴加控制,可能是出於對孩子即將考入大學、離開家庭的恐懼。高考不僅是孩子升學的重要途徑,更是孩子成年並開始獨立生活的起點。父母對孩子的獨立是很矛盾的,既希望其快快長大,又難以面對分離。因此,有些父母就會表現出比以往更強的控制來對抗即將到來的分離。

  支招:“自己說了算”比“為你好”重要

  掌控感對孩子很重要,缺乏掌控感,孩子就會失去前行的動力,因為他認為自己無論做什麼都不可能帶來改變。試想,對一個沒有掌控感的孩子而言,高考是無法控制的,是無論如何努力都影響不了最終成績的,那他還會努力複習嗎?而高三的學習節奏非常緊張,多數任務由老師、學校安排,孩子能夠控制的自主時間本就不多。因此,父母要在家庭生活中給孩子一些自主權,讓他自己安排,從而找到控制感。孩子在小事上有掌控感,才能對高考這件大事有更多的信心和勝任感。

  具體而言,父母要在家裡創造機會,讓孩子體驗“自主決策-產生結果-調整計劃”的過程。例如,由孩子決定每天的運動方式和運動量,試行幾天,讓他去觀察和體驗並慢慢調整,最終得到一個既能鍛煉又不會過度勞累的方案。這裏要強調的是,父母在“產生結果”和“調整計劃”兩個環節要給予孩子反饋和建議,以彌補他們在經驗上的不足。

  把“父母的事”轉化為“自己的事”

  父母的“強控制”和“強參与”會導致“責任轉移”,即將本來屬於孩子的責任轉嫁到父母身上。案例中,媽媽的表現可能會讓小智產生錯誤的心理概念:考大學是父母的事,我是在為他們學習。“責任轉移”發生在簡單的事情上,孩子還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哄家長開心”,但對高考這麼困難的事,孩子可能就不願意“為父母的事情買單”了。因此,父母要把責任慢慢下放給孩子,讓孩子知道他的責任,他才會為自己負責,才有動力去努力。

  例如,孩子寫作業拖延,導致學習到很晚。父母要壓抑住自己的焦慮和憤怒,嘗試對此“視而不見”,讓孩子去體驗拖延導致的晚睡甚至完不成作業,並承擔相應的睡眠不足或被老師批評等後果。慢慢的,孩子就會知道“早點完成作業”是為了自己能充分休息和獲得成績,也就更願意去做了。

  做孩子的“參謀”而不是“指揮官”

  父母指導孩子備考還有一個重大弊端,就是“外行指導內行”。父母雖然比孩子經驗豐富,但這些經驗未必適合當前情況。例如,現在高考“六選三”帶來的時間規劃、人際交往等問題就是父母不曾經歷的,經驗之談就顯得太簡單粗暴。父母也未必非常了解孩子的學習特點,隨意指揮還可能會拖後腿。例如,對於視覺型的孩子,父母讓其聽網課而不是看書做題,就會降低學習效率。

  因此,父母可以從外部和內部兩方面給予孩子支持。從外部而言,可以為孩子收集資料和信息,並提供分析思路,幫助其在充分認知的基礎上作出決策。例如,孩子每天學習到很晚,想用睡眠換分數,那父母可以將睡眠對大腦和學習的影響的相關研究結果給孩子,讓他在充分了解腦科學知識並評估自己身體狀態的情況下決定每天睡幾個小時。從內部而言,可以引導孩子探索自己的學習特點和內在節律,例如認知風格、記憶加工特點等,在尊重孩子特點的基礎上為其提供適合他的學習資料、學習環境,讓孩子的複習備考得心應手。(作者/北京市第七中學心理教師/曾於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