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站軟件_电子科技大學:樹立正確人才觀 構建成電特色的人才發展治理體系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堅持新發展理念,實施更加积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人才制度體系,把黨內和黨外、國內和國外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高等教育事業中來,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是高校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使命。
电子科技大學作為新中國第一所电子信息類高校,建校64年來紮根西部,致力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源源不斷向行業和產業輸送高素質人才。學校始終把人才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資源,建設了一支規模合理、結構優良的一流師資隊伍,具有國際國內影響力的高層次人才超過300人。2018年將人才強校戰略升級為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確定為學校發展第一戰略;2020年出台深入推進戰略的“硬核”13條,着力構建科學規範、開放包容、運行高效的人才發展治理體系,充分激發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持續為各項事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一、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形成人才集聚發展合力
健全黨管人才領導體制和工作格局,把好選才、引才、育才、用才的正確方向,抓好重要政策統籌和重要制度安排,做好團結、引領、服務工作,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一是強化黨委集體領導,堅持黨政一體推進。將人才隊伍建設列入黨委重點研究事項,就搭建人才發展事業平台、破解人才發展機制障礙、實施重大人才工程等重要任務進行集體研究、集體決策。成立黨委書記、校長任雙組長的人才優先發展戰略領導小組,其他校領導、21個職能部門協同參与,通過單獨設置人才優先發展辦公室,對科研經費、實驗設備、招生指標、物理空間等核心資源統一調配,精準打通工作“難點”“堵點”。二是把好隊伍建設方向,堅持人才政治標準。堅持高校人才“老師是第一身份”的正確價值理念,將“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選才用才原則貫穿到人才隊伍建設各個環節,通過常態化、制度化的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引導高層次人才成長為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典範。堅持將政治素質放在首要位置,在引進、職稱晉陞、申報人才計劃等重要關口,通過基層黨支部、院系黨委、組織部門、學校黨委進行層層把關,確保政治思想、意識形態、廉潔自律等方面“零瑕疵”。三是加強政治引領吸納,堅持團結服務到位。將黨委聯繫服務專家制度落細落實,學校黨委、院系黨委每名領導同志均確定了聯繫服務對象,做好日常談心交流、節前看望慰問,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定期組織開展研修活動,每年開展2次集體研修培訓,通過邀請專家授課、参觀愛國教育基地、組織校際研討交流等方式,與中央、地方組織的國情研修活動形成有益補充,強化使命擔當,促進專家凝心聚力。
二、重塑分層分類管理體系,提升人才引育和使用實效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整體謀划,堅持“大人才觀”,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作為衡量人才發展的主要標準,暢通各類人才上升渠道。一是開闢引才“綠色通道”,破除緊缺人才進校壁壘。聚焦中央關心、社會關注、人民關切的熱點問題,不設上限引進戰略科學家、領軍人才、青年英才和創新團隊。採用“隨到-隨評-隨聘”制,打破固定招聘周期,實現“高精尖缺”人才引進定時辦結,評審、聘任、簽約全流程不超過一周。特別注重迎納因新冠肺炎疫情不願再赴海外的優秀人才,提供優厚條件,引導人才紮根國內安心工作生活。二是完善人才崗位體系,激發人才成長內生動力。遵循教師職業生涯發展規律,尊重教師本人發展意願,根據不同類別人才的個人專長設置差異化的崗位序列。對於教育教學型人才,設置本科教學關鍵崗位、思想政治教育特聘崗位,引導人才鑽研教材、設計教法、推動教改,提升育人本領。對於專業技術型人才,設置關鍵核心技術特色崗位(T崗),引導人才突破“卡脖子”技術,填補國內技術空白。對於聘任至以上專門崗位的教師,參照高層次人才支持方式進行管理,打破人才成長“天花板”。三是探索預聘長聘機制,實現教師隊伍良性循環。建好教師進出“立交橋”,探索推行符合校情的預聘長聘制度,充分盤活資源。設置“預聘”教職,採取“非升即走”的聘用模式,選留更優秀、更具潛力的青年人才,推動教師隊伍不斷“新陳代謝”,為各學科發展持續“輸血供氧”。經國際同行專家一致認可晉陞“長聘”教職后,不再進行硬性考核,通過設置長周期、多節點的校內項目,鼓勵人才開展原創性、探索性科學研究,引導人才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三、重建全面精準評價機制,促進人才隊伍高質量發展
抓好人才評價破除“五唯”頑瘴痼疾的關鍵環節,着力推動“單一評價”向“綜合評價”轉變,推進論文、人才稱號、獎項向學術和榮譽回歸,真正使科學家精神成為人才的共同追求。一是杜絕簡單量化評價,全面考察人才真實水平。根據研究領域將人才劃分為基礎研究、工程技術和人文社會科學系列,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和“監測點”。校內各類評審評選活動中,均實行限項的“代表作評價”,基礎研究系列主要考察高水平論文和著作,工程技術系列主要考察承擔的重大項目、解決的技術難題和應用的實際案例,人文社會科學系列主要考察產生的社會效益。糾正“數文章、加項目、堆榮譽”的簡單量化評價方式,主要要求人選講述“科研故事”,展示服務國家戰略、推動行業發展、引領前沿研究的方方面面,有效避免評價遺漏和偏差。二是重點關注育人評價,築牢教育人才核心使命。明確將上講台、進課堂、傳思想列入人才工作合同,每學期嚴格考核授課情況、指導學生情況,對不能滿足要求的人員責令整改,對拒不改正的停止執行合同。將承擔本科生課程、參与教改項目、編寫教材列入職稱晉陞、博導評定、人才計劃申報條件,未滿足要求的人選不得報名。校內評審評選中均設置立德樹人專欄或專題,專門考察人選的課程育人、思政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成效,使潛心育人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三是探索實施質量評價,指導人才個性化發展。運用教育技術手段建立基於大數據的人才質量評估系統(CQI指數),以年齡段為主要劃分,以學術成果為主要依據,分研究領域形成國內外高水平人才數據庫。通過校內人才成長軌跡縱向對比、校際同齡人才績效橫向對比,為人才個體精準定位,分別歸入領軍人才、青年人才、潛力人才三個培養層次。針對三層次實施不同年限、不同目標、不同力度的培育計劃,明確發展路徑,提供個性化、應需性扶持。培育期結束后再次評估,決定追加支持或不再支持,真正實現人才發展“量身定製”。
四、打造幹事創業優越環境,保障人才發展行穩致遠
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在“硬待遇”和“軟保障”上齊頭並進,切實提升人才獲得感、成就感、榮譽感,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一是着眼事業發展需要,配齊配強工作平台。支持人才牽頭組建研究中心、實驗室、學術團隊,在科研經費、辦公實驗空間、研究生招生指標等方面優先保障。引導研究方向相近的人才開展集成攻關,統籌建設高精尖實驗平台,實現共商共享共贏。推薦高潛力人才擔任各類專家組成員、承擔行政職務,實現複合型發展。二是滿足家庭幸福需求,免除生活後顧之憂。明確“以崗定薪、按勞取酬、優勞優酬”的分配思路,為人才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同時提供高水平成果獎勵、科研項目收入等激勵性收入,充分調動积極性。深入挖掘校內外資源,通過建設和租賃人才公寓、簽約頂級醫院家庭醫生、成立基礎教育集團等一系列探索,為人才提供“一攬子”服務,免除後顧之憂,幫助人才全身心投入事業。三是營造互相欣賞氛圍,促進人才攜手共進。成立人才發展促進會、青年教師聯誼會,定期開展溝通交流,促進人才互學互鑒、共同提高。完善教師榮譽體系,設立“立德樹人成就獎”“立德樹人貢獻獎”“教學示範獎”“先進科研工作者獎”等系列榮譽稱號,樹立先進榜樣,讓人才從內心感到受尊重、受關愛,強化對共同事業的責任感。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的引領支撐作用日益凸顯,學校各項事業近年來取得了長足進步,標誌性成果不斷湧現。一是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能力更加突出。一批高層次人才成為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骨幹、承擔國家重大重點研究項目,聚焦“卡脖子”問題開展集成攻關,相應成果應用在“上天”“下地”“入海”的各個關鍵核心領域。2010年以來,已牽頭獲得21項國家科技獎勵,2019年實現了國家科技獎勵一等獎的突破。學校成為唯一一個兩次獲得“國家高新工程突出貢獻獎”的教育部直屬高校。二是參与世界前沿科技競爭更具實力。一批高層次人才聚焦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探索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相應成果產生了較大國際影響力。2019年,作為第一單位在《自然》《科學》正刊上連續發表2篇論文。三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實效更加顯著。一批高水平人才积極投身立德樹人創新實踐,引領學生在興趣和潛力基礎上全面發展,培養造就更多創新型人才。2010年以來,已牽頭獲得9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指導學生在“互聯網+”“挑戰杯”等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得22個國家級獎項。一批複合型人才深度參与經濟社會治理,通過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支撐產業發展,通過資政建言推動解決社會現實問題。
面向“十四五”,电子科技大學將堅決學習貫徹中央和教育部黨組各項決策部署,积極擔當,主動作為,將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向縱深推進,集聚高質量的人才隊伍,奮力推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力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更大貢獻!
來源:(教育部)樹立正確人才觀 構建成電特色的人才發展治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