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站註冊登錄網_中國農業大學:全面推進人才強校工程,建設一流農科人才隊伍
一、理念先行:始終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是學校發展的第一資源。中國農業大學歷來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在學校發展不同時期都形成了深厚的人才積澱,人才引領了學校各個階段的發展步伐。1956年,中國農業大學(原北京農業大學)戴芳瀾、俞大紱、林傳光、沈其益、周明牂、陸近仁、李連捷、黃瑞綸、婁成后、熊大仕等10人評為首批一級教授,入選人數居全國高校第2名。1973年,根據周恩來總理指示,石元春、辛德惠等農大師生奔赴河北曲周開展“改土治鹼”,持續28年的黃淮海平原旱澇鹽鹼綜合治理和農業發展科技大會戰,將不毛之地變成了米糧川:1993年,中國農業大學牽頭的“黃淮海平原中低產地區農業綜合治理”榮獲全國高校首個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被譽為中國農業的“兩彈一星”。
從學校發展全局謀划人才工作。回溯新中國成立以來農大人念茲在茲、強農興農的奮鬥史,歷史和實踐有力地表明:人才工作極端重要,人才發展與學校發展同頻共振,人才強則學校強。2017年10月,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如何推進學校發展建設事業,成為擺在學校面前的重大命題。經過深入分析和論證,學校黨委做出了“新形勢、新階段、新任務”的戰略研判和系統謀划,並在2018年正式啟動實施“5+1工程”。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人才的重要論述為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學校黨委將人才強校工程列入“5+1工程”,確定2018年為“人才強校年”,系統謀划人才工作。
以人才工作引領學校事業發展。立足於國家及三農重大需求,聚焦人才引、育、用、留難點痛點問題,學校全面系統改革人才引進機制、人才培育機制、評價考核機制、資源配置機制,構築“引育並舉、分類發展、高端引領、整體開發”的人才發展制度體系。學校先後啟動實施“315”人才引進工程(簡稱“315人才工程”)和“2115”人才培育發展支持工程(簡稱“2115人才工程”),全面激發各級各類人才活力,強化中國農業大學人才“農業特色”,建立農科特色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為加快建設“中國特色、農業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推動學校事業發展在新時代邁上新台階。
二、嚴把入口:完善分類分層人才引進機制
規劃為基,科學設崗。2018年,學校全面啟動並實施“315人才工程”,緊密圍繞新時代學校發展定位、聚焦“雙一流”建設目標,通過深入分析學校、學院和學科師資隊伍現狀,對標分析國際國內兄弟高校師資人才隊伍情況,根據學科和專業發展需要,分別核定各學院、學科的人才引進規劃。學校設置領軍人才、傑出人才、優秀人才和普通人才四個層次崗位,共核定2018至2020年人才引進崗位450個左右,同時進一步細化各個崗位的引進層次、學術標準和聘任條件,為精準引進人才奠定基礎。考慮不同層次和不同學科的引進人才學術評審要求,學校於2018年初調整了人才工作專門委員會,成立了農業科學、工程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三個人才工作分委員會;同時,單獨設置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人才引進評審委員會,對思政課擬引進教師進行考核評議。
校院協同,分類評審。人才引進實行學院——人才工作委員會(或分委員會)——學校三級評審制度,學院負責推薦各層次引進人才,突出品德、能力和業績導向,加強對人才科學精神、職業道德、從業操守等評價考核,堅持德才兼備;人才工作專門委員會負責領軍人才、傑出人才考核評議,人才工作分委員會對優秀人才、普通人才進行考核評議。對於已通過社會公認度高的第三方評價的、業績特別突出的高水平人才,可直接提交學校人才工作組進行“一事一議”。所有推薦人才按照人才層次分別報學校校長辦公會、黨委常委會研究審議確定最終引進結果。學校貫徹落實中央“破五唯”精神,針對部分學科對於特殊技能的需求,解決“卡脖子”核心技術,破除學歷要求,2019、2020年兩年在臨床獸醫專業引進具有國際認證的BVM、DVM專業資質人才5人,促進學科差異化發展。
合同管理,從嚴考核。為引導引進人才分類發展,學校人才工作委員會深入分析學科學術規律和人才發展規律,分別設計了農業科學、工程科學、人文社會科學3大類聘任合同的崗位職責框架,同時進一步明確各大類中傑出人才、優秀人才、普通人才三個不同層次人才的崗位任務。各學院在學校崗位職責基礎上根據崗位實際增加補充內容或簽訂補充協議,進一步精準引導人才發展。例如臨床獸醫方向引進的教師,在其補充協議中增加了臨床診療和養殖場現場指導實習的工作任務。在人才考核中,更加註重人才的綜合評價和學術狀態,對於有發展潛力、學術狀態积極的人才,淡化具體崗位任務,給人才充足的學術研究時間。目前,已為11位優秀人才延長了考核期。
三、科學評價:整體推進師資管理機制改革
按崗管理,獎勤罰懶。為加強崗位管理,增強教師崗位職責意識,學校2018年啟動實施教師工作量考核,堅持“需求導向、分類考核、客觀公平、便捷教師”的原則,考慮教師分類,統籌教學型、教科型、科研型教師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指標比重,明確正高、副高、中級及以下的具體任務標準。落實教授為本科生上課制度,明確教授、副教授承擔本科生課程、研究生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課時要求。學校職能部門協同合作,做好教師信息採集和數據對接,實現教師學校工作量“零填報”。2019年,學校對100名超額完成工作量、表現特別突出的教師給予表彰和獎勵,對30餘名未完成基本工作量的教師提出預警並扣罰崗位津貼,將工作量完成情況與崗位待遇掛鈎,有效激發教師隊伍活力。
職稱分類,完善程序。為促進教師分類發展,針對不同類型、層次教師,學校逐步完善職稱分類管理方法。2017年,學校分別制定教學型、教學科研型、科研型教師晉陞標準,增設教輔正高級崗位,打通各類型專業技術人員晉陞通道,將師德納入基本任職條件;2019年,學校進一步增設知識轉化與社會服務型教師崗位,逐步建立了涵蓋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的多通道教師發展機制,讓各有所長的教師都能有機會脫穎而出。為破除“五唯”頑疾,學校在充分聽取教師、學院意見的基礎上,完善職稱聘任管理相關規範,增加同行專家評價環節,推行代表作制度,不再以論文論英雄,將教學成果、技術標準規範、成果轉化和社會服務的重大成果等納入代表作範疇,指引教師發展方向。
聘期考核,能上能下。2019年學校組織實施第三輪專業技術人員聘期考核,學校提出常規考核、綠色通道、團隊考核和代表性成果四種考核方式,突出重大業績貢獻導向,重點考核崗位績效,堅持全面要求與尊重個性相結合,細化和完善包括其他專業技術職務崗位的考核評價體系和具體指標,設置考核“綠色通道”,建立代表性成果考評制度,建立團隊聘期考核制度,在聘期考核中深入落實分型、分類的差異化、個性化考核理念。此次考核中,約佔全體教師40%的600餘名教師採取綠色通道考核,既做到“不打擾”高績效、高貢獻的教師,同時也對其他教師按底線任務要求從嚴考核。經過聘期考核,600餘名教師升崗聘任,其中多位75後晉升二級教授,最年輕的一位受聘時不足40周歲;同時也有近10名教師低聘,破除了崗位聘任“能上不能下”的僵化狀況。
四、人才優先:構建精準人才遴選支持體系
改革機制,建立體系。通過嚴把入口關,規範教師過程管理,學校教師隊伍整體水平和活力明顯提升,為開展人才隊伍建設奠定堅實基礎。為實現校內人才和引進人才一同發展、一同支持、一同保障,學校2019年啟動實施“2115人才工程”,具體包括個人和團隊兩種支持類型,個人包括講席教授(A、B類)、領軍教授(A、B類)、青年新星(A、B類)6類崗位,團隊包括傑出科學家工作室、國家級創新團隊、高水平創新團隊和青年科學家創新團隊4個類型。“2115人才工程”其核心是破“五唯”,構建科學人才評價遴選體系,集中資源辦大事,為人才和團隊提供“三全兩化”支持,即:全覆蓋、全方位、全過程和精準化、個性化發展支持;其關鍵是實行嚴格的目標管理,構建開放的人才體系和科學的退出機制;其特色是強化團隊凝聚,建立學術榮譽體系,傳承農大精神和情懷。
破除“五唯”,創新評價。根據中央破除“五唯”的要求和教育部相關文件,學校系統設計和探索,創新人才評價方式。在申報環節,不再制定各類崗位具體量化申報條件,簡化審批表,簡化業績填報信息,簡化證明材料;在評審環節,引入校外同行評審,採取“小同行”匿名通訊評審,嚴把送審專家遴選標準,以資深學術權威、中青年領軍人才等為代表各類高端人才占送審專家90%以上;在評審內容,實行代表作評價,根據破“五唯”要求,代表作可以包括植物新品種、新獸葯、主持校外實驗站建設、脫貧攻堅實踐案例、農業技術集成示範等“五唯”之外的代表性業績,充分體現了農業大學和農業學科的特點。通過推行代表作制度、引入校外同行評議、強化師德審查等一整套學術評價制度創新,2019年首批入選人才70%沒有人才帽子,2020年第二批入選人才74%沒有人才帽子,彰顯了學校破除“五唯”的決心。“2115人才工程”初步解決了破除“五唯”后的學術評價問題,探索形成了一套具有農科特色的人才評價體系。
精準支持,活力迸發。2020年以來,根據人才崗位,學校先後為入選人才兌現學術推薦權、專業技術職務聘任、特聘研究員聘任、人才年薪、創新團隊自主建設經費、青年新星導師資格和招生名額、青年新星科研經費、青年新星聘任學術導師等一系列配套支持,學校對“2115人才工程”增量資金投入不低於每年5000萬元。學校全面落實團隊負責人招聘權、考核權和管理權,並通過人事政策創新,將“2115人才工程”與人才招聘、職稱晉陞、年度考核、薪酬待遇等現有人事政策進行打通銜接,充分發揮人才和團隊在學科建設、學術研究和梯隊建設等方面的引領作用,人才活力競相迸發。“2115人才工程”對2019年全校關鍵業績貢獻達到95%,一大批教師奮戰在良種培育推廣、黑土地保護、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等服務三農一線,李保國、段長青兩位領軍教授在2020年受到總書記接見併當面彙報工作,充分體現了農大人才服務國家和三農重大戰略需求的擔當和使命。
當前,學校正在謀划“十四五”規劃及2035發展願景。學校堅決落實“黨管人才”要求,緊密圍繞學校發展布局,研究制定十四五師資人才隊伍規劃,奮力打造人才強校戰略升級版,努力探索具有“農科特色”的人才評價體系,改革資源配置方式,激發人才創新能力,提高人才效能,形成人才制度優勢,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來源:(教育部)全面推進人才強校工程,建設一流農科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