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站註冊網址_高校扶貧工作特色及成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部75所直屬高校、14所部省合建高校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統籌人才、學科等優勢資源,精準對接貧困縣實際需求,舉全校之力把先進的理念、人才、技術、經驗等落地到貧困地區,推動各類資金、項目、管理等要素向貧困縣聚集,探索形成了教育扶貧、智力扶貧、科技扶貧、產業扶貧、健康扶貧、消費扶貧、文化扶貧等具有“高校品牌”的中國特色扶貧路徑,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聚焦教育扶貧,助推教育均衡補短板
各高校聚焦義務教育有保障、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等目標任務,加大人力、財力、物力投入,幫助貧困縣改善教學設施設備,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建立助教支教團隊和實踐基地,實施“推普項目”,創新推行遠程課堂、雙師課堂等教育信息化項目,助力打贏打好教育脫貧攻堅戰。
清華大學依託遠程教育領域的技術優勢,在全國1100多個縣建立清華大學教育扶貧遠程教學站,構建覆蓋國家級貧困縣、革命老區、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扶貧網絡。通過面授和遠程方式,累計培訓貧困地區基層治理、鄉村教育和鄉鎮產業等各類人才260萬人次。每年組織中外師生赴貧困地區開展暑期支教實踐,累計3700餘人參與,足跡遍及20個省市自治區。
北京師範大學充分發揮教育“扶智”、造血賦能的關鍵作用,在公費師範生培養、“四有好老師”獎勵計劃、“志遠計劃”、“啟航計劃”的基礎上,积極推動新時代“強師”計劃,強化與地方的合作辦學和對口支援,從招生、培養、就業和終身服務等方面進行頂層設計,為中西部邊遠地區培養了一大批樂教、適教、善教的高素質師資。
北京外國語大學創新“推普項目”實現模式,在少數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為少數民族教師開展普通話培訓、中華經典誦讀和相關法律宣傳等活動,幫助提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範意識和應用能力,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北京科技大學聚焦控輟保學、助教興學、捐資助學,逐步形成了“以機制和基地建設為基礎、教師培訓與激勵為保障、學生資助與培養為依託”的教育精準扶貧體系,打造了若干教育扶貧品牌,被評為“2019年度甘肅省脫貧攻堅幫扶先進集體”。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致力讓雲南南華縣每個孩子都享受良好的教育,採用線上培訓、跟崗學習等方式培訓教師251名;組織附中附小教學專家赴南華縣實地指導中小學建設;選派3名優秀研究生赴南華縣支教;開展“大手拉小手”線上支教活動,112名師生志願者參与,支教總時長1500餘小時,效果得到了學生及家長的廣泛好評。
北京林業大學針對內蒙古科右前旗基礎教育弱、科技力量薄的問題,開展“林翼計劃”教育幫扶。共派出41名大學教師、50名研究生連續七年深入當地10所偏遠農村學校長期紮根,累計授課18000多課時,覆蓋學生6000餘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1840名,讓貧困家庭子女接受更加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貢獻力量。
中國傳媒大學創建智力幫扶平台“中傳書院”,進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專家輔導與培訓,累計培訓1956人次。建立“中國傳媒大學科右前旗教育實訓基地”,從義務教育到職業教育進行全方位支持,選派4老師、24名學生參与支教幫扶,首期帶動四所學校開展特色化教育。開展“守望相助,藝聚前旗——中國傳媒大學赴科右前旗教育幫扶彙報展演”,與全旗50所學校的教師代表們進了廣泛而深入的經驗分享與教學交流,專業、深入輔導當地美育教育。
中央財經大學投入、引進資金1531.3萬元,實施甘肅宕昌縣玉崗村幼兒園、太陽能路燈、中小學廁所改擴建及夢想中心、愛心圖書室、在線課程、圖書、獎學獎教金、校服捐贈;選派3名支教成員赴宕昌縣支教,掛牌“優質生源基地”。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連續7年培訓鄉村教師和專業技術人員上千人;投資200萬為貧困地區建設遠程直播教室;選派5名幹部掛職、7名教師和32名研究生支教;設立“深度貧困地區鄉村教師教學技能提升計劃”項目,培訓13個省19個縣1300名教師。
南開大學與校友共同出資近1000萬元,在甘肅庄浪縣分批建成46所“公能”素質教育發展教室,將最優質的素質教育資源送到西部貧困學子身邊,使一度厭學輟學的學生“心”回校園,使全縣3.5萬餘名中小學生受益。
天津大學圍繞“有輟學風險的孩子,怎麼能夠留得下、留得住”的問題精準發力,通過建設1個遠程教育平台、成立1個“興學之路”教育基金、建立5個“1+1”結對幫扶機制,打造“北洋薪火計劃”“北洋夢想教室”“智慧雲課堂”“留築夢想夏令營”4個教育扶貧項目,將大學優質教育資源覆蓋到全縣4萬名中小學生,有力助推了甘肅宕昌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開展“興學之路”社會實踐項目,建立100個鄉村實踐基地、100個夢想教室、一對一幫扶100個留守兒童、開展100項扶貧產業項目,開展100場教師培訓。
東北師範大學與吉林通榆縣合建U-G-S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開展系列骨幹教師和校長培訓,探索建立高校與地方政府協同創新機制;發揮附屬中學和附屬小學的優勢資源,為通榆縣中小學教師定製全學段、全學科的優質線上培訓;依託教育部幼兒園園長培訓中心對通榆縣幼兒園骨幹園長進行培訓。
上海外國語大學积極籌措經費200.12萬元,用於“麗江市永勝一中教育信息化提升項目”“上外資助麗江市貧困學生基金”“麗江市幹部和教師培訓項目”。向麗江58所初中和15所高中圖書館捐贈書籍約3萬冊,豐富師生閱讀資源。
中國礦業大學积極動員民主黨派、青年學生和社會公益組織等校內外力量,多措並舉開展教育扶貧。校九三學社向安徽靈璧縣虞姬鄉靈光小學捐建1間價值近10萬元的標準化多媒體教室;在校學生積极參与義務網絡支教,發起靈璧兒童微心愿認領活動,共募集愛心物品5萬餘元,受益兒童450名;新浪揚帆公益基金、北京蔚藍公益基金等向靈璧縣中小學捐贈圖書、學習用品等價值220餘萬元。
合肥工業大學針對安徽靈璧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和人口大縣等特點,探索出深受當地政府和老百姓歡迎的教育扶貧典型特色,即校縣合作興辦“合肥工大學技師學院靈璧分院”,努力建成皖北地區乃至淮海經濟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高地。該分院的建設,被靈璧縣委縣政府稱為“靈璧人民手中的一張亮麗名片”“靈璧縣委縣政府招商選商和引資引智的亮麗名片”。
山東大學投資294萬元援建河南確山縣老臧庄小學一棟18班綜合教學樓,已於2018年正式投入使用;2017-2020年,培訓一線教師、教育管理者共計2952人,選派支教研究生18人;山大附中結對幫扶老臧庄小學;設立“山東大學優秀貧困生助學金”、“教師關愛基金”,捐贈高標準辦公、生活設備;持續關愛留守兒童,組建學生“助夢”團隊開展 “學涯陪伴”,一對一遠程課堂教學、心理輔導、情感陪伴,已覆蓋2000餘人。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打造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教育培訓新體系,結合內蒙古科左後旗實際情況,實施線上線下“雙線聯動”,通過“內蒙古自治區科左後旗幹部在線學習網”在線平台保障遠程培訓,實現了培訓學習常態化;通過開設直播課堂“雲講座”,實現學習定製化;通過線下面授培訓,保障學校效果最優化;共建“內蒙古科爾沁左翼后旗黨員幹部人才培訓基地”,確保教育幫扶機制化。
武漢大學累計投資500餘萬元支持湖北恩施市援建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軟硬件。增強師資力量,提升教學水平,採用送出去、走進來的方式累計培訓骨幹教師200餘人。拓展文化視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組織恩施市一中師生來武漢參加“櫻花詩賽”活動及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湖北營活動,組織專家學者到恩施中小學進行各類知識講座。經過多年的幫扶,恩施高中已是學校在湖北省內第二大生源基地,恩施市一中本科上線率大為提升,小學校園面貌煥然一新。
武漢理工大學以教育扶貧作為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抓手,累計選派433名西部計劃志願者和227名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到貧困地區從事教育幫扶工作,在這個隊伍中先後湧現出“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等一批先進典型,榮獲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金、銀獎。同時引進中華慈善總會“關愛青少年健康”項目,向陝西石泉縣教體科技系統捐贈價值3158萬元的物資。
華中師範大學积極發揮教育優勢,全力支持4所西部高校提升辦學水平;在新疆博樂、雲南牟定、大理和四川涼山合作舉辦附屬中學,對江西上猶、貴州從江開展教育幫扶,將優質資源輻射到貧困地區,為鄉村振興灑下希望的種子。
華中農業大學實施本禹志願服務隊“四大工程”教育扶貧行動,通過“甘露工程”培育一批基礎教育骨幹教師,通過“春風工程”輸入一批專業人才,通過“活泉工程”造就一批鄉土能人,通過“志?青春工程”促進文化發展與文化產業提升,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增強建始縣“造血”功能。該項目入選教育部第三屆直屬高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十大典型項目,2013年12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勉勵“本禹志願服務隊”。
西南財經大學實施“青少年教育促進計劃”和“勞動收入獎勵計劃”,覆蓋四川、雲南五市州15個區縣、7.2萬戶貧困戶、9.3萬名貧困學生。激勵6萬多貧困戶實現年均增收1000餘元,學生成績顯著提升。兩個項目在2019年中國扶貧國際論壇上均獲評“全球減貧最佳案例”。
西南交通大學根據甘肅秦安縣需求,引入社會資金購買價值100萬元的車輛,有針對性解決了秦安各教學園區之間教師通勤問題。在秦安縣開展同課異構培訓。
电子科技大學從教育扶貧的軟硬提升出發,找准“薄弱點”。建設覆蓋貴州岑鞏縣30所中小學英語“空中課堂”、“兩地三端”的遠程教育平台,實現了近萬名岑鞏學生共享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啟動並深化校地9所“中小學聯盟”共建,先後開展各類教師培訓2900餘人次,助力岑鞏義務教育入學率達100%,8個教育質量評價指標位居黔東南州第一。“电子信息+教育”入選2019年教育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十大典型項目,併入選全國教育扶貧典型案例。
西安交通大學西行雪蓮同心雪域項目團隊已連續四年紮根西藏自治區國家級貧困縣區—山南地區桑日縣絨鄉卓吉村、扎巴村以及拉薩市堆龍德慶縣德慶鄉德慶村、曲水縣聶當鄉熱堆村。2016年以來,通過調研藏區現狀,精準匹配藏區需求,利用綜合性大學平台優勢,全方面服務藏區發展。目前包含藏族在內的各民族不同專業的140餘名大學生面向當地中小學生開展語言培訓與文化支教,對當地民眾開展醫療幫扶與扶貧政策宣講,超過600名適齡學童和超過5800人次貧困村民受益。
陝西師範大學大力弘揚“西部紅燭精神”,以“雙向交流、標本兼治”的教育扶貧模式助推雲南省景谷縣在2019、2020連續兩年高考中連獲歷史佳績,一本上線人數從個位數提升至55人,景谷一中從倒數躍升到普洱市10個縣區中的第三名,改寫了當地貧困學生考不出大山的歷史面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學持續實施“一院一校一品”幫扶行動。2015年起,學校組織二級學院與陝西蒲城縣農村學校開展有組織的結對幫扶,圍繞扶智扶志,創新開展了機器人進校園、築夢研學、中小學創客、等品牌幫扶活動,每年開展活動100餘次,惠及農村學生2萬餘名。各學院黨政領導、專家教授、黨員幹部、青年教師、學生骨幹累計5000餘人次參与,捐贈各類物資設備超過500萬元。建設12間“青年紅色築夢之旅”科創小屋,併為每間小屋配備博士生作為科技輔導員,開展科普教育以及創客培訓,累計受益學生1萬餘名。
二、強化智力扶貧,開好脫貧攻堅藥方子
各高校充分發揮思想庫、智囊團作用,聚焦貧困縣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圍繞城鄉規劃、產業發展、資源利用、生態保護等,紮實開展調查、論證、研究、推廣、培訓等工作,為當地黨委、政府提供決策諮詢、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
北京大學設立公共管理碩士(貧困治理方向),為脫貧攻堅戰一線的優秀人才提供多學科交叉融合的高水準教育平台。學校與中國農業銀行共建鄉村振興研究院,與福建寧德市共建鄉村振興示範區,與寧夏閩寧鎮圍繞扶貧開展經驗交流。學校統籌雲南彌渡縣兩級幹部培訓工作,面向縣級領導幹部開設“北京大學彌渡講壇”,重點介紹最新的發展思維和管理理念,面向村級幹部開設“博雅耕讀鄉社”,邀請黨建、電商、醫療等領域的一線專家到村授課,解決村組幹部實踐性知識不足問題。
清華大學在全國不同發展程度地區的鄉村,針對性布點,在全國14個省份19個地區設立工作站,改造設計完成閑置房屋2.5萬平方米,引入政府及企業各項建設投資超過1億元。組織60餘所大專院校1500餘人次師生,組成121支隊伍,在工作站駐點開展站點建設和公益實踐。累計服務時長超過12000天;完成鄉村文創產品設計140餘份,走訪調研村落150餘個,完成調研報告累計達112.5萬餘字,培訓鄉村建設志願服務骨幹5000餘人次、鄉村幹部與村民2萬餘人次。
中國人民大學組織各領域專家教授赴雲南蘭坪縣考察調研,提煉問題形成調研報告,並提出政策建議,相關報告獲國務院扶貧辦批示。積极參与蘭坪縣“十三五”“十四五”規劃編製工作,並成立課題組,參与怒江脫貧攻堅經驗與模式調研工作。學校扶貧研究院長期參与精準扶貧政策研究和考核評估工作,已編寫及出版專著9部,在著名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在2020年脫貧攻堅獎評選中獲評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作為國內首個教育領域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下設中國扶貧研究院和農村治理研究中心等機構專門開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研究。十八大以來,相關研究成果獲中央領導批示16次,完成省部級課題144項,上報重大政策研究諮詢報告105份,60餘項成果被基本採納,參与120多個貧困縣的考核評估,組織169個貧困縣的建檔立卡實地監測,培訓扶貧系統領導幹部7000餘人次,召開扶貧領域研討會20餘次。
北京交通大學發揮特色優勢幫助內蒙古科爾沁左翼后旗制定交通、旅遊、物流發展規劃等10項,形成高校優勢特色學科滾動支持地方發展的模式,填補了科左後旗旅遊管理空白,使旅遊市場更加規範。
華北電力大學通過現場教學與“雲學習”相結合方式,先後完成17個大類、197門、327個學時的培訓課程,累計培訓760餘人,“志智雙扶”帶動貧困群眾樹立“脫貧解困”的信心,增強“自我脫貧”的底氣,提升職業技能素養。
同濟大學通過實施“規劃先行”系列幫扶行動,推動雲南雲龍縣逐步形成以總規為基礎,“多規合一”為統領、城鄉一體、配套齊全、科學實用的空間規劃體系。減免規劃設計費829萬元,優化交通規劃,助推雲龍實現高速公路“從0到1”“從1到4”的突破。重塑旅遊規劃打造縣城旅遊服務中心、天然太極景區和諾鄧火腿小鎮,實現旅遊收入的逐年遞增。選派100餘人次的規劃設計團隊,投入建設經費867萬元,打造永濟新橋、公共廁所、村民議事中心、道路硬化、村道亮化等一批特色扶貧項目。牽頭成立高校“城鄉規劃扶貧聯盟”。
華東理工大學在雲南尋甸縣援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務中心、“陽光關愛小屋”。在上海舉辦尋甸黨政幹部培訓班、中學校長專題班、團幹部專題班、电子商務等培訓班。成立華東理工大學遠程教育尋甸學習中心。組織師生開展教育、科普、環保、社會治理等社會實踐、志願服務等。成立尋甸鄉村振興戰略智庫中心,設立脫貧攻堅實訓基地,啟動實施“設計點亮鄉村”項目,打造鄉村振興示範點。
華東師範大學充分發揮教育研究方面的優勢,組織相關專家,深入 “三區三州”地區,實地調研各級各類學校百餘所,撰寫的7篇諮詢報告獲中央或省部級領導批示或採納。參与起草《關於進一步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承擔鄉村教育研究多個國家級課題,承擔中西部多個省份及相關地市縣的教育發展規劃編製和研究工作。
上海財經大學注重扶貧與育人相結合,連續12年開展“千村調查”,組織學生“走千村、訪萬戶、讀中國”,探索形成了一套融國情教育、科研訓練、創新實踐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
南京大學強化思想文化引領,打造“农民青年講習所”、“南大論壇雙柏開講”、“南大雙柏大講堂”等一批思想文化品牌活動在雙柏落地生根。其中“农民青年講習所”開設“譞書記講黨課”系列課程,為和平村、普岩村幹部群眾開辦講座20餘場。”南大雙柏大講堂”先後邀請多位知名專家教授赴雙柏縣現場講課,覆蓋新工科、新聞宣傳、思政、心理等各個科學文化領域,受益黨員、群眾3000餘人。
東南大學發揮城鄉規劃、交通工程等學科優勢,凝練專業特色,為雲南南華縣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奠定堅實基礎。幫助編撰《南華縣城市總體規劃修改(2017-2035)》《南華縣綜合交通規劃(2015-2030)——工作大綱及居民出行調查分析》《南華縣依黑么村農村公路工程設計方案》等。協助南華縣編撰全域旅遊規劃,幫助楚雄州編撰工業大麻產業園區規劃。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實施“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升晨暉計劃”,聯繫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語文、數學、歷史等學科特級教師,對雲南施甸縣中小學393名教師開展多期遠程網絡培訓及現場培訓;聯繫保山學院,對施甸二中的體、音、美師資開展幫扶工作。
華南理工大學舉全校之力打造雲南雲縣全域旅遊發展總體規劃(2018-2035),並進一步優化為“1510”一體化全域發展策略,即1套頂層設計、5大落地平台抓手、10項產業推進行動,制訂三年行動方案,規劃路線圖和施工圖,為雲縣全域旅遊發展指明了方向。
重慶大學建立黨建脫貧“雙推進”教育實訓基地,選派40餘名專家開展各類培訓班55期,累計培訓10466人次;斥資700餘萬元設立網絡教育校外學習中心,累計建設近200門優質網絡課程,對1570名在職幹部和專業技術人員免費提供定製化網絡學歷教育。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持續創新升級“三團一隊”智力扶貧體制機制。繼續優化學校20個基層黨委書記組成“書記幫鎮助力團”、168名教授組成“專家教授助力團”、5批次76名博碩士研究生組成“研究生助力團”和陝西合陽縣148名“本土優秀人才先鋒服務隊”的“三團一隊”模式,將智力扶貧力量覆蓋至每個鎮辦的主導產業,做實做細幫扶工作。截至目前共示範推廣新品種130個,推廣實用技術60項,培訓各類人員16023人;招商引資8500萬元,引進幫扶資金1400餘萬元,幫助銷售貧困地區農產品5147萬元,助農增收5700餘萬元。
南昌大學成立江西扶貧發展研究院第三方評估團隊,深入貧困一線指導脫貧攻堅工作,承擔全國11個省200多個縣的精準扶貧評估考核;成立南昌大學“稻漁工程”團隊,運用核心技術,推廣稻蝦、稻蟹、稻蛙、稻鰍、稻魚模式,幫助1513戶超5000人脫貧;成立江西發展研究院瑞金研究中心,連續4年舉辦主題論壇,為瑞金市經濟發展把脈問診。
海南大學組織舉辦培育新型农民、技術骨幹和致富能手帶頭人的培訓班,以理論+實踐教學方式為主,幫助村民掌握生產技術,激發村民產業脫貧致富內生動力。近五年來,海南大學依託繼續教育學院教育平台,培訓地方性工作人員5288人、农民86人。
三、深化科技扶貧,助力經濟發展拔窮根
各高校發揮學科優勢,動員廣大專家教授走進扶貧一線,開展聯合科研攻關及科技成果轉化,助推種養業、手工業、農產品加工業等傳統產業發展升級。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示範基地、科技小院、專家工作站等,提升產業發展的新動能,不斷促進形成經濟發展新業態,助推脫貧攻堅和农民增收。
北京郵電大學印發《鼓勵科研人員開展科技扶貧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實施意見》,組織專家教授團隊編製《長順縣信息化發展規劃》。舉辦北郵—長順科技文化周活動,助力長順縣成為貴州省首個啟動5G建設的縣市。积極協調行業內優質企業資源,籌措建設資金1334.6萬元,推動建設“智慧長順”項目。組建專業師生科技扶貧團隊,打造農產品訂單搭建產銷對接平台。為長順縣神泉谷景區打造“智慧神泉”旅遊導覽系統,目前已穩定投入運行一年,累計接待遊客70萬餘人次。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充分發揮資源環境領域學科與人才優勢,牽頭10所高校組建高校“資源環境扶貧聯盟”,聚焦“生態扶貧”,在國土空間規劃、地質災害防治、土地綜合整治、生態環境修復、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等領域合力攻堅。
吉林大學累計引入扶貧資金1500萬元,利用”快速液化農業廢棄物改良鹽鹼土壤綜合利用技術”,改良鹽鹼耕地1300畝,實現玉米最高增產3265斤/公頃,增產率19.8%,每公頃凈增收1000元以上,累計帶動1000餘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東北林業大學依託“百人教授服務團”持續開展科技扶貧,利用471.1萬元資助31項科技扶貧專項項目,爭取省科技廳扶貧資金85萬元,支持9項技術轉化項目,教授團根據縣鄉村實際需求,直接到田間地頭開展現場指導等工作,為黑龍江泰來縣農戶小院經濟、合作社經濟注入新技術新成果。
南京農業大學為貴州麻江縣引種新品種“寧粳8號”,改進“麻江鋅硒米”品種結構,紅蒜良種繁育解決“麻江紅蒜”蒜種退化老難題,幫助建設“葯谷江村菊花園”,打造科技旅遊扶貧新招牌,吸引遊客150餘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超過2億元。
中國藥科大學成立“秦巴中藥材研究中心”“中藥配方顆粒標準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累計投入科研專項資金750萬元,先後資助近百位專家教授開展課題研究40餘項,成功助推陝西鎮坪縣黃連通過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開發菊芋降糖系列產品、天星米麵包、中藥護眼眼罩、金絲皇菊涼茶等系列健康產品。
中國海洋大學聚焦雲南綠春縣優質茶恭弘=叶 恭弘優勢資源,精準科研立項、精準技術指導、精準設計策劃,為綠春茶發展提供“技術+專家+人才+策劃”一條龍精準發展指導,從品種保護、種植管理、精深加工,到打造品牌、精準營銷,多措並舉、全方位全過程支持綠春茶恭弘=叶 恭弘產業發展。
雲南大學自主研發的多年生稻技術已在雲南省14個州市74個縣進行試驗示範,推廣種植多年生水稻達7萬多畝,該技術使水稻生產只需種植一次即可連續收穫2年以上。在雲南臨滄市投資改建30座具有雲大自主知識產權的綠色節能烤房,使烘烤成本從傳統烤房的4.5元/kg干煙恭弘=叶 恭弘降至2元/kg。該項目獲教育部第三屆省屬高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典型項目。
新疆大學积極打造核桃疏密降冠暨林下產業發展示範田,推行林果、蔬菜“一村一品”計劃,種植萬壽菊、紅薯、辣椒、豇豆、馬鈴薯、土豆等特色作物。發展庭院經濟。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形式,积極引導貧困戶加盟农民專業合作社,成立養鴿合作社、蔬菜合作社、打饢合作社等。
廣西大學成立農牧產業發展研究院(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籌辦“鄉村振興”學校,建設16個“科技小院”,舉辦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訓,為地方培養了農場主學員、農業技術員、農技推廣人員3000多人,积極發展桑蠶種養、中草藥種植等示範項目。
石河子大學建設2個科技特派員專家分佈式工作站,選派科技特派員近1500人次,深入到40多個兵團團場和地方縣(市)開展科技服務,帶動當地新增產值近10億元,引進推廣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235項,建立科技示範點128個,在兵團和地方8個貧困團場(縣)實現了科技特派員全覆蓋。
寧夏大學根據貧困地區資源特點布局科研項目,發揮科技人才作用,指導培育特色產業發展。依託國家和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選派260餘名專業技術人員長期服務貧困地區農業生產一線,因地制宜推廣先進適用種養技術。
四、聚力產業扶貧,打造農村脫貧新引擎
各高校發揮特色學科優勢,幫助貧困縣加強產業發展頂層設計,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的產業發展規劃。組織動員專家教授、科技服務團、博士服務團等專業力量,深入貧困縣,建設科技產業園、打造產業核心示範區,壯大集體經濟,建設扶貧車間,培育發展鄉村旅遊、中草藥、民族文化用品、民間傳統技藝等特色產業,助推扶貧縣種養業、手工業、農產品加工業等傳統產業發展升級,提高產品檔次,提升產品附加值。
中國農業大學依託“教授工作站”、“教授服務團”等平台推廣實用農業技術、引進新品種,培育雲南鎮康縣高原特色農業產業。提交產業報告4份,引進新技術7項、蔬菜新品種45個,培訓農技人員、致富帶頭人160人次,培訓农民300餘人次,現場指導农民1000餘人次,輻射帶動區2000餘畝。
北京化工大學以寶龍山工業園和內蒙古科爾沁左翼中旗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建設發展為引擎,在當地成立北化科技扶貧產業園,舉行三屆科技扶貧項目對接與招商推介會,搭建學校-旗縣-企業科技產業對接平台。組織校內外專家開展“科技送上門”服務,為當地政府和園區企業提供無償技術諮詢服務。投入經費325萬元,聯合協作單位完成寶龍山工業園區規劃項目和規劃環評項目,組織“教授服務團”研發科技支農扶貧項目8項。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因地制宜打造縣鄉村三級特色產業體系,幫助廣西都安縣瑤山牛扶貧產業核心示範區打造成為“廣西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範區(五星級)”稱號,打造“黨支部主抓+合作社運營+產業帶頭人管理+貧困戶參与”的合作模式。幫助龍灣鄉立足自身水土優勢發展“貸羊還羊”,解決傳統養殖業“小散弱”的突出問題。幫助琴棋村發展“跑山雞”項目,實現村集體經濟從2018年的3萬元增長到2020年38.1萬元。
中國政法大學投入160萬元推動內蒙古科爾沁左翼中旗海天沙棘產業園項目建設,為萬畝沙棘林套種蒙中藥材基地配套電力設施,已帶動61名貧困群眾就業,實現人均年增收2萬元以上;投入3.9萬元獎補資金,鼓勵300戶貧困戶發展庭院經濟,助力貧困群眾轉變生活習慣、改變精神面貌,實現戶均節支增收1000元以上。
中央美術學院积極發揮專業優勢,千方百計強化雲南劍川縣木雕、石雕、黑陶、布扎、刺繡等工藝品的創意設計,使劍川手工藝品走出以木雕傢具、石獅等大件為主的傳統生產模式,以多樣化、多元化、輕巧便攜的方式融入現代生活。
大連理工大學积極對接西安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促成年產5GW單晶硅棒建設項目落戶龍陵硅基產業園。為雲南龍陵縣引進稻田蟹養殖試驗項目,預計畝均蟹增收2500元,總產值50萬元。幫助龍陵縣核桃坪村建立 “佧佤翁”品牌,註冊國家商標,幫助設計外包裝,規範產品生產線,取得小作坊備案登記證和檢驗檢疫證。
東北大學將电子商務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搭建“電商服務站”,舉辦“田園電商論壇”,孵化多家企業,拓展對外窗口。投入專項資金、組建專家團隊,大力扶持魔芋種植、百香果、蜂蜜、姬松茸等產業,培訓一大批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帶動农民脫貧致富。
河海大學注重產業資金投入和資源引進,捐資870萬元分別用於陝西石泉縣經濟薄弱村發展村集體經濟、實施“石泉縣高效蠶桑產業示範項目”、池河鎮五愛村農產品深加工廠建設、貧困戶種養殖產業發展和農產品認證、線上線下促銷活動。引進優良蜂種、建設蜂蜜加工廠、註冊蜂蜜商標、引導產業發展等;引進企業投資2000萬元發展陸基循環水養殖項目;舉辦石泉縣招商引資、農產品推介會,成立石泉縣招商中心河海大學分中心,牽線11家企業與石泉達成投資意向。
中國藥科大學從產業規劃、招商引資、技術支持等多點發力,引導陝西鎮坪縣中藥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一產以標準化種植為重點,建成中藥材種植基地14個,發展種植面積14.5萬畝,帶動4000戶葯農增收;二產引入普欣葯業“中藥配方顆粒”項目等三家龍頭企業入駐鎮坪飛地產業園,大力提升中藥生產加工附加值,實現轉型發展;三產搶抓中藥康養旅遊機遇,先後引進落地“飛渡峽中藥康養小鎮”“南江湖康養旅遊示範區”兩大項目,總投資額近20億元,全縣康養旅遊格局已基本形成。
浙江大學聚焦雲南景東縣烏骨雞、食用菌和普洱茶等特色產業發展,打造產業規劃和首席專家體系,指導產業發展。創立“無量菇嫂”“紫金普洱”等品牌,提升附加值。以“高校+政府+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農戶”的產業扶貧利益聯結模式帶動貧困戶脫貧。
廈門大學依託校友力量建設“廈門大學康業扶貧產業園”,總投資5億元,規劃佔地1000畝,生產總值佔全縣15%,吸納本地貧困人口就業佔全園區80%,已成為寧夏隆德縣加速產業聚集發展、促進貧困人口就業創收的重要平台。建設廈門大學隆德縣電商服務中心、張樹村扶貧車間。
華中科技大學捐資360萬元在雲南臨滄區螞蟻堆村建成年產100噸標準化茶廠,生產輻射14個村,同時探索出“5+1”管理模式,每年為貧困村村集體帶來20萬元收入。引進校友企業建立“雲霧培”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基地,打造異地搬遷移民就業安置示範點。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先後多次與校友企業——保利(珠海橫琴)民爆產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商談幫扶鹽津縣礦產資源開發事宜,經與鹽津縣商談,基本確定合作意向,近日即將簽訂合作協議,預計投入資金3—5億元。
中南大學探索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協助做好湖南江華縣農業產業布局。引入規模企業,引導村民流轉土地,採用“公司+合作社+農戶”“企業+生產示範園區+貧困戶”等形式,種植180畝獼猴桃、600畝中南大學?長山村江華苦茶生態園、100畝食用菌、150畝中南大學蔬菜基地和供港澳蔬菜種植基地,增加長期工作崗位130餘個,年度助農增收200餘萬元。開展貧困勞動力、創業致富帶頭人技能培訓,提高致富帶富能力,年度培訓江華縣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10餘人。
中山大學緊扣“注入科技資源、引入企業資源、抓好消費扶貧”三個環節,為雲南鳳慶縣落地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核桃油、茶籽油生產線,助力打造核桃全產業鏈條;持續兩年幫助舉辦大健康產業高峰論壇,鑄造“核桃技術產業高地”。校友企業在雲南臨滄市建成茶恭弘=叶 恭弘加工廠和2000畝茶山基地。2018年至今直接購買鳳慶農特產品1850多萬元,助推鳳慶縣農特產品走出大山,走進粵港澳大灣區。
西南大學組織茶恭弘=叶 恭弘、蔬菜、果樹、肉牛、環保等方面的專家近100人次,奔赴雲南昌寧縣脫貧攻堅一線,為產業發展把脈問診,培訓實用技術人員。與地方共建茶恭弘=叶 恭弘產學研合作基地和魔芋、枇杷科技示範基地,引進魔芋科技企業,吸納當地貧困群眾就業;精準實施種植、養殖和農產品加工等產業幫扶項目,推動先進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蘭州大學累計派出專家提供技術支撐、決策諮詢等3000餘人次,依託草學一流學科和院士專家工作團隊,在甘肅定西市引進推廣青貯飼草項目,年產值達20億元,帶動6萬貧困戶脫貧,入選第五屆教育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典型項目;創新中藥材產業扶貧模式,扶持打造全產業鏈,實現人均年增收3,000元;推廣雨水高效利用技術服務旱地農業增產增收;實施“母牛滾動銀行”和生態扶貧公益項目帶動脫貧減貧。
廣西大學引進校友投資7個億在廣西那坡縣建設那懷現代生態養殖脫貧奔康產業園一期項目竣工投產。產業園採用聚群式生態養殖模式,種養結合,生態循環,最終打造完整的高品質食品鏈。
貴州大學緊緊圍繞貴州省農村12大特色優勢產業,組建由校領導牽頭任各專班班長的茶、蔬菜、食用菌、精品水果等12個工作專班,採取“產業+專家+基地+博士村長”工作模式,建立示範基地70餘個,培訓农民及技術人員近9萬人次,累計新增農業產值近71億元,輻射帶動50餘萬農戶脫貧致富。
內蒙古大學以內蒙古烏素圖村紅蘿蔔特色項目作為扶持產業重點,組織專家對村民進行種植、生產、加工、倉儲、運輸、銷售一體化專業培訓與技術指導,協助打造具有獨特品質的區域品牌。累計培訓30人,紅蘿蔔增種60多畝,增產近30%。駐村工作隊協助選拔培訓村民代表為當地的农民經紀人,帶領“跑市場”,建立以呼和浩特市蔬菜批發市場為主,以山東壽光蔬菜加工有限公司為輔的兩條銷售主渠道,积極促成貧困戶與該公司建立長期的供貨關係。
青海大學依託青海省十大農牧業科技創新平台,以“三區三州”為優先扶貧區,圍繞青海省藏區的氂牛、藏羊、青稞、油菜等優勢產業,通過蠶豆種業培育、青稞油菜和馬鈴薯商品基地建設、氂牛藏羊高效養殖技術推廣,不斷促進優勢產業的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近三年,在全省藏區21個縣區推廣農畜品種30餘個、高效種養技術20餘項。累計帶動貧困區新增產值68億元,受益貧困戶10萬戶,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
河北大學繼續開展“阿基米德”項目,幫助紅小米加工項目進行產業發展指導、包裝設計、生產許可認證及消費支持,專家團隊指導多個民宿項目開發。
五、開展健康扶貧,提升醫療水平惠民生
相關高校通過發揮醫學學科專業及附屬醫院作用,幫助扶貧縣改善醫療衛生設施和條件,提供醫務人員培養培訓、巡迴醫療、遠程醫療等,協調愛心基金會引進幫扶資金,建立醫療人才幫扶“綠色通道”,推進醫聯體及重點專科建設,持續提升扶貧縣醫療服務能力。
清華大學在雲南南澗縣開展兒童先心病篩查救治工作,逐漸輻射至大理州全州及周邊部分縣市,累計開展9次篩查活動,篩查先心病疑似患者2814名,確診830名患者需要手術治療,減免篩查費用90餘萬元。引入慈善基金支持醫療費用800餘萬元,支持26個批次、共573名患者在學校第一附屬醫院成功完成手術。在實踐中探索形成了由大理州政府、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和愛佑慈善基金會三方共同支持的先心病救助的“大理模式”,讓當地貧困群眾基本實現零負擔就醫,並在全國推廣。先心病救治範圍已覆蓋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涉及近50個國家級貧困縣;累計救治4000餘名先心病患者,獲得慈善基金支持7000餘萬元。
北京中醫藥大學以派出掛職幹部、接收進修培訓、聯合培養人才、組織專家坐診等方式對受援單位及地區百姓提供健康支持。實施“全國鄉村中醫師3+3提升工程”,培訓10多個省份貧困偏遠地區中醫師,培訓基層醫生35000餘人次,其中鄉村醫生2000餘人次,實現以一人帶動一方,開創培養鄉村基層中醫藥人才新模式。
復旦大學整合附屬醫院及社會資源,形成覆蓋全健康主體和健康管理全過程的醫療幫扶體系,“醫院深度結對”“醫學人才培養”“專家工作站”“互聯網+醫療服務”“專項基金支持”構成醫療幫扶“組合拳”,以雲南永平縣人民醫院為龍頭有效帶動縣域內醫療水平提升,顯著改善永平當地人群健康曲線。累計培訓醫務人員超過6000人次,縣域內患者就診率提升至90.4%以上。
上海交通大學通過“心”基金累計引進社會愛心資金超過370萬元,免費救治雲南大理、洱源129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開設醫療管理培訓班和執業醫師培訓班等形式,免費接收對口貧困地區150名醫護人員到上海學習,洱源縣派送的學員參加執業醫師考試通過率達到67%,不定期組織專家義診團赴洱源縣開展義診、講學等活動。
中山大學积極探索“造血式醫療幫扶”模式,開展“三個一批”建設,十家附屬醫院共同參与,大力培養一批醫療人才隊伍、長期派駐一批專家醫療團隊、精心打造一批重點科室基地。經校地共同努力,雲南鳳慶縣人民醫院手術台次和出院病人數實現“雙倍增”,2020年已公示晉級三級醫院,鳳慶醫療水平實現質的飛躍,基本實現了大病不出縣。
四川大學建立醫療人才幫扶“綠色通道”,推進醫聯體及重點專科建設,指導大病、疑難病集中診治141人次,開展門診3226人次,開展遠程醫療會診16例次,手術85例,義診服務群眾190人次。開展實施新技術11項,向四川甘洛縣捐贈核磁共振成像裝置等的醫療設備和器械價值逾千萬元,建立標準化村衛生室4個。對貧困地區地方病和多發病開展“靶向治療”。華西第二醫院兒童先心病篩查治療團隊已累計篩查甘洛縣在內的西部貧困地區兒童2.5萬餘名,募集救助資金3000餘萬元,免費救治先心病兒童1200餘名,扶持7支先心病介入手術團隊,構建西部先心病篩查網絡,實現“兒童先心病精準扶貧”全新模式。
鄭州大學充分發揮學校10家附屬醫院的作用,不斷加強5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輻射帶動貧困地區醫療事業發展。組織附屬醫院與省內近20家貧困地區基層醫院結成對口支援幫扶醫院,選派百餘名幫扶地醫務人員到我校各附屬醫院進修學習,累計為扶貧縣診療近11000人次,收治住院患者198人次,講座74次,教學查房181次,指導或開展手術37台,救治疑難病例200餘次。
六、推進消費扶貧,打通農特產品產業鏈
各高校积極動員教職員工、校友、社會力量等參与消費扶貧,积極推廣以購代捐的扶貧模式,組織開展貧困地區農產品定向直供高校食堂活動,探索建設了一批高校“訂單式”農產品直供基地,定期開展農產品進校園、扶貧專櫃進校園等活動,搭建電商平台,開展抖音帶貨直播等,為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貢獻力量。
北京郵電大學推動電商“雲端”銷售,牽頭制定電商扶貧三年行動方案、電商發展五年規劃,推動建設電商服務站57個,開通貧困村電商網店39個,實現貧困村電商網店100%全覆蓋。推動貴州長順縣農產品引入溯源體系,已完成全縣7個溯源點的建設,10餘款農產品上架至溯源平台試運營。建立“企業+合作社+農戶+市場”的農產品銷售機制,推動貧困戶農產品進校園、監獄、超市、醫院、機關食堂。
吉林大學將吉林通榆縣作為教職工福利品採購基地,飲食服務中心、超市將通榆作為產品供應地。6個校區、11000名教職工、78000名在校生、60萬海內外校友參与消費扶貧。有效利用“扶貧832”“e幫扶”等平台幫助通榆縣企業銷售農副產品。近年來,已直接購買貧困地區農產品1250.99萬元,幫助銷售貧困地區農產品18314.43萬元。
西南財經大學組織電商專家團隊,構建“電商+精準扶貧”新模式,幫助雲南福貢縣、四川美姑縣、四川金川縣獲批國家級、省級電商示範縣項目,協調資金5200萬元,建立三級電商運營體系,建成電商產業園。培訓電商從業人員3000餘人次。2019年農產品網絡交易額近1億元。
电子科技大學從供需兩端的有效對接着手,找准“聯結點”。推進農特產品“三品一標”認證,培訓旅遊、養殖等從業人員,提升“供應端”品質;訂單式採購大米等農產品,舉辦線下展銷會、集中推介會,開展旅遊消費扶貧,釋放“需求端”潛能;以“高校消費扶貧聯盟”和“e幫扶”平台建設為抓手,助力推進形成高校組團式消費扶貧大格局,架起供需兩端橋樑。“e幫扶”平台開設線上農產品展銷“一校一館”80個,上線貧困地區農產品4042款,覆蓋20個省121個貧困縣,聯合高校82所,匯聚貧困縣電商從業人員2600餘名,高校志願者近千名,累積用戶18萬餘人,累計銷售貧困地區農產品3200餘萬元。消費扶貧工作連續兩年入選全國消費扶貧典型案例。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累計購買貧困地區農產品達到1401.44萬元,幫助銷售貧困地區農產品2456.73萬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學积極推進消費扶貧工作,學校工會系統和後勤部門加大採購貧困地區扶貧產品力度,採購與招標辦公室先後組織專家赴陝西蒲城、白河開展扶貧產品遴選招標。黨的十八大以來,累計購買貧困地區農產品達到1683.5萬元。定期組織開展扶貧產品進校園活動,在校內超市和學生食堂設立3個消費扶貧展櫃,開通運營學校消費扶貧App,動員號召師生“以購代捐”。此外,學校积極協調社會資源和校友力量幫助扶貧產品銷售。黨的十八大以來,已累計幫助銷售貧困地區農產品1560.9萬元。
山西大學积極拓展消費扶貧渠道,推行“學校食堂定購”、“職工福利團購”、“駐村幹部代購”、“結對單位認購”等“四購”消費扶貧幫扶模式,大大提高了農戶收入水平。
七、加強文化扶貧,增強脫貧內生動力
各高校充分發揮學校語言、文化等特色學科專業優勢,針對貧困縣區位特點、資源稟賦等開展專題研究,挖掘當地民間藝術和傳統技藝,開展文藝下鄉、文化展演、文藝聯合創作等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激發脫貧致富的积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北京語言大學實施“圓夢工程”文藝培訓志願服務行動之“名師美育課堂”線上培訓活動。選拔專家教授及博士生開展“行書的基本特點和筆法”“寫意山水”“鋼琴家的黃金時代”“中國傳統民歌欣賞與中國聲樂技巧”等系列課程,與包括廣西都安縣在內的河池市7個貧困縣結對子,以專業特長助力當地藝術師資培訓。
中央音樂學院成立“中央音樂學院新時代文明實踐青海化隆中心”,將青海化隆縣列為中宣部推進縣域文化建設的首批試點。教職工捐款180餘萬元、出版社捐款20萬元用於項目建設。協辦2020年海東市河湟藝術節系列活動之化隆縣二塘鄉第一屆“生態鄉村音樂”群眾文化藝術節活動。援建圖書閱覽室2座,捐助各類書籍2000餘冊,價值7萬餘元。
中央戲劇學院积極推動文化“下鄉、進村”工作,組織師生赴貴州長順縣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協助排演黔南州2020“好花紅”文化旅遊季文藝調演及閉幕式頒獎晚會活動。扶貧幹部擔任長順縣首部文旅歌舞劇《好運長順》總指導,助力長順縣獲得文藝調演比賽一等獎。學院組織專家為長順首部脫貧攻堅主題話劇《核子裂變》提供劇本指導意見,駐村第一書記參与演出,獲得良好反響。
東華大學作為“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首批定點培訓高校,連續舉辦七期“傳統刺繡創意設計”非遺研培班,建立傳統工藝工作站。研培刺繡傳承人173名、非遺管理幹部及師資50多人。多名雲貴地區少數民族非遺傳承人以“公司+合作社+农民”的模式帶動百姓脫貧致富,免費培訓學員2000餘人次,帶動近3000餘名貧困戶就業。
江南大學投入130餘萬元重點推進“江南大學—貴州從江非遺工坊項目”建設,帶動“綉娘”就業,產出文創產品,推動貴州從江縣文旅產業發展。設立“江南大學—從江非遺文化傳承促進中心”,研製非遺文創產品設計方案,並捐出設計作品300餘件。組織師生赴從江開展文化藝術下鄉活動,為群眾帶去精彩文藝演出。指導學校派駐從江縣上歹村掛職幹部創建“上歹不歹”微信公眾號,宣傳推介上歹村良好的村情村貌和民族特色文化。
中南大學推動湖南省文聯、省作協赴湖南江華縣開展“小康夢?千年夢”採風創作活動;率隊參加第二屆中國舞蹈藝術大展,現場和新媒體平台同步分享學校文創團隊14年來傳承與創作瑤族長鼓舞的歷程,設計文創產品,深入開發系列竹制家居裝飾用品,完成“江華瑤香”品牌包裝設計。打造瑤族文化實景劇目《盤王之戀》。
湖南大學組織7個國家110位設計師與當地工匠聯合創新,開發特色文創產品200餘款,將文化資源轉化為脫貧資本,幫助貧困人口家門口就業增收。制定設計創新、培訓賦能、訂單生產的文創扶貧模式在多地複製推廣,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網推介。
長安大學深入推進23個分黨委、黨總支與商南縣10個鎮(辦)黨委、22個村黨支部結對幫扶工作,建立了“12122”幫扶機制,開展“6+X”幫扶活動,突出“三個融合”—黨建扶貧與思想建設融合、黨建扶貧與產業發展融合、黨建扶貧與文化教育融合,切實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增強自力更生造血功能,實現組織強、產業興、百姓富的良性發展。
西北師範大學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亮點”,將“送文化、種文化”相結合,開展文化挖掘,建設文化設施,講好扶貧故事,通過鄉村文化的挖掘和喚醒,把符合新時代社會價值的文化標識研究出來,展示出來。
西藏大學駐村工作隊員充分利用中華民族傳統節慶、重要節點,組織牧民群眾開展形式活潑、內容豐富的節日民俗和文化娛樂活動,引導各族群眾摒除陳規陋習,營造积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推進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來源:教育部 高校扶貧工作特色及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