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站註冊測速網址_如何用激勵法療治拖延症?

  案例:最近,高三生小雨的父母感覺很苦惱。老師反映:小雨出現上學遲到、作業未完、做事拖拉等情況。看到別人家孩子在高三複習中爭分奪秒,自己家孩子卻依舊做事磨蹭,不拖到最後不完成,小雨的父母既着急又生氣。

  分析:拖延症是一個大家都知道的毛病,很多人都希望改變,但越來越多的人深陷其中。它是一個人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應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主要表現為做事拖延時間、慢慢騰騰、效率低下。高三學習中,在同樣的時間內要想取得比別人更好的成績,就得重視學習效率,克服拖延症。

  建議:面對孩子的拖延行為,父母可以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提升孩子的行動力:

  “番茄鍾” 大事化小

  拖延症的發生從客觀上看,源於事情本身。事情的難易程度會影響一個人拖延行為的發生。事情越複雜,難度越大,人們越容易拖延。當一個人認為這件事情遠遠超出自己的能力,最容易用拖延的方式來逃避。相反對於容易完成或簡單的事情,人們多數情況下會選擇立刻執行。建議父母引導孩子把難做的事情分解成一個一個可接受的小任務,讓一個個小任務對應一段段時間,再逐一完成。推薦時間管理工具——“番茄鍾”,把每項任務分解成半小時左右,以25分鐘為一個周期。在這25分鐘內,專心致志地投入到手中的事情,直到計時器響起,然後休息5分鐘。它的原理是:25分鐘專註當下,工作會更有效率,同時用小時間段的成就感,提升人們的行動力;之後休息5分鐘是一次小小的激勵 ,讓工作張弛有度,行為能夠延續。比如:今天要做10道數學題,父母可以建議孩子分開做題,25分鐘做4道題,休息5分鐘,25分鐘再做4道題,休息5分鐘……當每次小任務完成時,孩子的成就感、自信心、學習興趣就會提升起來,做事就有動力了。

  “競賽遊戲” 獎勵提升

  提姆·厄本提到:每個人的大腦里都住着兩隻猴子,一個叫及時行樂猴,一個叫理性猴。及時行樂猴衝動又情緒化,是人們享受當下、及時行樂的一面;理性猴負責理性分析、整理、計劃和決策。面對誘惑,當理性猴占上風時,人們能理性判斷,按計劃執行;當及時行樂猴占上風時,人們就會跟着情緒行動,產生拖延。父母發現孩子及時行樂猴占上風時,可以和它談判,以遊戲的形式給孩子設定目標、規則和時間。比如,今天的任務是整理筆記,孩子卻在玩手機,遲遲不學習,父母可以跟孩子說:我今天要完成一個報告,我們比比看誰先完成,輸的人給贏的人按摩肩膀。或者如果今天你能在3小時內完成整理筆記的任務,不拖延,我就去買一塊你愛吃的蛋糕獎勵你。當孩子不拖延時,父母及時給予適當獎勵,形成正面循環,能帶給孩子积極的情緒體驗,使其更努力地完成任務。

  “持續成長” 允許犯錯

  有些拖延來自父母的高標準,孩子的高期待,希望一次性做到最好,從而思考太多,猶豫不決,難以行動。面對這樣的孩子,建議父母少提標準、結果和目標,用成長的心態看待孩子,鼓勵孩子邊行動邊思考;平時允許孩子犯錯、試錯,告訴孩子“行動起來才能實現一切”,鼓勵孩子积極行動。

  高三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想,都是問題;做,都是答案;站着不動,永遠是觀眾。父母可引導孩子用“番茄鍾”規劃時間,用“競賽遊戲”肯定努力,用“持續成長”的心態鼓勵行動,協助孩子做好時間管理,減少拖延,用行動實現高三逆襲,創造充滿動力的未來。(北京市陳經綸中學高中心理教師/閔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