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站線路登陸_挖學網小編:“學生潑老師”警醒了什麼
據媒體報道,華東政法大學一名大四女生因為老師的一句“如果連課都不上,怎麼能考上研究生”的批評,一怒之下將一杯滾燙的熱水潑到老師臉上。其實,因為教師批評
教育而引發學生過激行為的事件近年來時有發生。前不久,湖北某地一初中生因為上課看小說、下象棋,被班主任批評后,跳樓自殺身亡。這類極端事件不禁讓人反思:為何個別學生的心裏容不下一絲批評?教師還敢批評學生嗎?
當前,教育負載過重,社會上功利之風較為盛行,是導致一些師生關係不和諧的深層次原因。當今社會競爭激烈,功利之風大有愈演愈烈之勢,“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以形象地概括很多家長的心理。孩子去學校讀書,如果考不上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就是失敗者;在平常的學習和考試中,如果考不出好分數、拿不到好名次,也是一種失敗。至於孩子的身心是否健康、綜合素質是否得到了全面發展,反而被一些家長有意無意地忽視。由此,教育被功利裹挾,承載了諸多本不應承載的東西,一些學生的身心因此而扭曲。
教育部門曾明確規定,教師有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有論者指出,“這樣的表態本身就有反諷意味”。當“教師可以批評學生”這一教育常識需要教育部門出面強調時,已經暴露出當前師生關係失衡之一斑。究其原因,筆者以為,這首先與部分家長對孩子的過度愛護有關。他們過於迷信“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這類似是而非的教育觀點,為了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一些家長和教師甚至無原則地肯定、誇讚孩子,缺少對孩子合理的批評教育,懲戒教育更成為奢談。強調對孩子的愛護無可厚非,但超過了限度,就容易淪為嬌慣和溺愛。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適當的稱讚和誇獎的確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但在現實生活中,孩子難免會有行為不當的時候,如果家長一味誇獎,不當行為就得不到及時糾正。一個從小就習慣了讚美的孩子,長大后可能就會聽不進批評之詞。
另一方面,在這類學生遭受教師批評而引發的極端事件中,不少論者將矛頭一味指向學生。其實,教師是否也有值得反思之處?當前的青少年學生以90后、00後為主,隨着社會的發展,這代人的生活環境以及思維方式已悄然發生變化,形成了一些新的代際特徵。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如果囿於經驗主義的牢籠,仍刻板遵循過往的固定模式,難免會在教學、生活等方面與學生產生摩擦和衝突。筆者以為,當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發生了變化時,作為教學主導者的教師,也應當本着與時俱進的精神,积極調整教育教學方式、方法,讓新一代的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早已成為我國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教育不可能把每個人都培養成完美無缺的人,但卻能讓人身心協調發展。誠如英國哲學家洛克所言,讓健全的理智寓於健康的體魄之中。當然,我們還必須認識到,青少年教育問題並非只是教師和學校的責任,家庭教育乃至社會教育必須全面跟上,也並非只是責任和擔當,更應講究科學的方法,彼此相輔相成,才能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如此,才有望真正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建構新時代的和諧師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