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站:_挖學網小編–基礎教育如何走出“國際范兒”

 基礎教育面臨國際化大考

隨着經濟全球化發展,教育元素全球流動,教育資源全球配置,教育手段日新月異,教育國際化成為教育改革和發展高頻點擊的熱點話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与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

“教育國際化”不是一個概念遊戲,它實實在在地體現在學校辦學理念、教學、課程、德育、評估等方方面面,站在這樣的制高點統籌、引領學校的發展,既是經濟社會和百姓的需求,更是教育發展的必然方向。

國際化人才的產生,不僅僅是高等教育的責任,基礎教育的奠基作用不可忽視。我們現在培養的孩子,將來必定要走向國際社會,今天的基礎教育,必須具有預見性和可持續性。如何讓我們的孩子將來能夠更好地融入國際社會,具備國際視野和知識,通曉國際規則,能參与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中小學作為基礎性教育,責無旁貸。

以上海為例,國外
教育紛紛搶灘中國,中國學生大量湧向世界,
教育國際化的發展速度非常快。據上海市教委統計,2010年以來,普通高中開設國際課程的學校數量和學生數量都增加了一倍,上海各類國際學校的在校生達29000多名。世界著名的惠靈頓國際學校、哈羅公學也將在近期進入上海市場。從1993年上海市政府發布合作辦學管理辦法以來,上海已經有32个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形成了除了義務教育以外各個層次的中外合作辦學體系。

然而,面對教育國際化這樣一個必然選項,對於基礎教育國際化的提法,各界卻並不一致;面對基礎教育國際化的大勢,有專家認為,政府層面的思想準備不足,政策儲備不足,面臨的挑戰非常嚴峻。

“正因為缺少相應的管理制度,所以政府必須有所作為,需要主動推動基礎教育國際化政策的完善。”在基礎教育國際化論壇上,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尹后慶提出,“面對問題,不迴避問題,用积極的態度去正面應對,使得中國的基本教育制度和基本教育體系能夠和改革開放的形勢得到有序地銜接,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

一面是每年幾乎翻番的增長速度,一面是相應管理制度的空白,面對巨大的實踐張力和政策缺位,教育行政部門顯得異常窘迫。辦學質量參差不齊,市場無序競爭,風險不斷增加,很多問題由於缺乏政策支持,變得“無解”。

“基礎教育國際化是潮流,勢不可當。我們必須擁抱機遇,應對挑戰,在政策創新上尋求突破。”悉尼大學中國教育中心主任康長運認為,“當前尤其要澄清各種模糊認識,樹立基礎教育國際化的戰略思維。要把基礎教育國際化的問題放在國家戰略的層面上來研究、推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