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站線路登陸_什麼樣的“教育創新共享”才有價值,挖學網小編來講解

《價值》一文的核心觀點體現在標題里:“教育創新共享才有價值”,這一點我是深表贊同的。在這一點上,大家是沒有爭議的。

爭議的關鍵在於對
教育創新成果的理解。教育創新包含教育實踐成果與理論成果,教育實踐是可以参觀、借鑒、直接拿來為我所用的,但教育理論成果(包括一線學校關於教育教學改革的思考、各種課程體系的構建)的借鑒需要闡述來龍去脈。我感覺,特別要保護來自一線的教育理論成果。這關聯到基層學校的創新积極性問題。

而《價值》一文則認為:“基礎教育領域不同於其他領域,尤其不同於科技領域,基礎教育理論的總結與提煉源自無數教育工作者長期的實踐積累,這種積累既可以來自前人的經驗,也可以來自自身的實踐,因而我們很難說清誰才是真正的首創者。”

其實,就以創新這個角度而言,基礎教育與其他領域並無根本性區別,各個領域的創新都具有共同特點:那就是任何創造都不可能橫空出世,都要有“前人的經驗”和“自身的實踐”。但即便如此,人們對那些吸納前人經驗、進行系統的創造性整合、構建一個新體系併產生良好效果的團隊或者個人,仍然會給予高度評價和極大的敬意。

7月5日,
教育部公布了首屆國家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獲獎名單,共有417項成果獲獎。這些成果同樣是“來自前人的經驗”和“自身的實踐”,按照《價值》一文的觀點來推論,這些成果同樣“很難說清誰才是真正的首創者”。就以本次獲得特等獎的李吉林情境教育、邱學華嘗試教學法、劉京海成功教育而言,情境、嘗試、成功這些教育元素,分別在我國古代、在國外早有論述,並非李吉林、邱學華、劉京海首創,但是為什麼還要把創新獎頒給他們?因為他們把古已有之或外國亦有之的情境、嘗試、成功等教育觀點,或系統化,或本土化,並且成功付諸實踐。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創造,他們獲得首屆基礎教育成果大獎,就是對這種創造的最大肯定。

文章列舉的第二個例證就是李吉林,認為李吉林的研究從沒有秘密,“只要願意一起研究情境教育,就都是她的同伴”。的確如作者所述,現在全國各地無數小學語文老師都在分享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理念和經驗。但是,如果有哪位老師在學習了之後宣稱是自己提出了“情境教育”並公開予以發布,我想同樣是十分荒唐的。

為了給自己的觀點舉證,《價值》一文以班級授課製為例,筆者以為這個舉例並不妥當。對教育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不會認為誇美紐斯是班級授課制的首創者,但他是對班級授課製作系統理論闡述的第一人,這同樣是得到公認的。如果當下有人說是自己第一個系統闡述了班級授課制,我想那一定是被笑掉大牙的。

回到“全課程”
教育實驗,我不認為是亦小團隊首次提出這個教育概念,我也不認為“包班教學”是他們的創造——李振村在博文的開篇第一段話就說,他們這個做法是借鑒發達國家包班的經驗。但是,我現場跟蹤研究了亦庄實驗小學的“全課程”教育實驗,他們在低段淡化學科概念、強化學科融合、實施項目課程、探索生活化學習等諸多方面的探索,系統整合了很多成熟的經驗,重新構建了小學起始課程體系,雖然這種探索“有前人的經驗”,但絲毫不影響其創造價值和再創造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