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站手機客戶端_“史上最嚴擇校令”不是危機是機會

繼不久前宣布幼升小和小升初取消“共建”后,北京的“擇校”之口再次收緊。5月20日,北京市教委向各區縣教委和招辦下發了“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工作中嚴明紀律的若干規定”。該“規定”中的15條“嚴禁”多數針對“小升初”招生。15條事無巨細的禁令也被網友稱為“史上最嚴”。

對此,不少校長驚呼:“狼真的來了!”一位示範校招生負責人明確表示,擔心“招不到足夠的好學生”,感到“危機重重”。不過,在筆者看來,這位負責人的“擔心”並不足慮,15條禁令頒布的最主要目的,雖然表面看起來是為了防範“以錢擇校”“以權擇校”“以分擇生”,但其最終實質則是推動實現教育公平由“機會的公平”“過程的公平”向“可實現的公平”邁進。對於學校而言,一是堵住了各種違法招生、不正當招生的口子,二也是還學校這方凈土“潛心辦學”實現“有教無類”,“讓教育回歸育人本源”的最好機會。

對於“可實現的教育公平”,歷史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觸手可即。近幾年,為滿足老百姓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需求,徹底解決擇校熱,不僅教育部提出要“統籌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大力推進學校聯盟或集團化辦學模式”,北京、上海等19個重點大城市也推出改革新政,開展中小學標準化建設,實行教師校長交流輪崗,以及將優質高中招生名額分配到區域初中等。

以北京為例,今年北京首次提出打造教育新地圖,讓市民家門口就有好學校的目標。為此,各區縣都把提供優質教育供給放在改革首位,採取“增量推進,盤活存量”的方式,既做加法——新建、改擴建學校,又做減法——薄弱校併入名校,實行一體化管理等。這些舉措不僅使得義務階段優質教育資源不足的矛盾在資源均衡配置上得以緩解,也使得“嚴禁擇校”令的執行有了現實的基礎。比如,針對取消共建生這一“以權擇校”的不端行為,北京教委首次明確,由於國家對義務教育投入保障力度不斷加大,學校和單位共建招生的方式已經沒有再存在的必要。

當然,要真正推進15條禁令落實到位不走樣,除“嚴刑峻法”外,作為學校,還應該認識到,遏制擇校熱,免試就近入學,實現義務教育階段入學機會均等不僅是老百姓的迫切呼喚,也是規範招生、實現學校自身可持續辦學的必須。因此,15條禁令看似嚴格,貌似給一些學校的招生帶來了“生源危機”,其實,也是對以往違規辦學的一種徹底糾偏,對於學校的健康發展而言,又何嘗不是機會?其實,真正的辦學危機根本不在於禁令有多少,更不在於禁令的執行有多嚴格,問恰恰是那些依靠“生源”辦學,依靠“財源”辦學的特權思想和理念。事實上,也只有這些“既得利益者”才把這些禁令當成危機,這些人群也才是阻礙推進教育實現進一步公平的主要障礙。

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依靠生源的教育,真正的好學校也從來不是依靠政策傾斜、依靠特權發展起來的學校。有教無類,因人而教才是教育的本源,也理當成為每一位教育人的追求。從這個意義上,被稱為“史上最嚴的15條禁令”恰恰為實現這一願景提供了最好的動力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