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站註冊測速_東華理工大學:建設核工業大學 培育核特色英才
作者:詹建英 江光亮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建設核工業大學 培育核特色英才 ——記東華理工大學的辦校追求
傑青項目獲得者陳煥文博士(左一) 作為更名不久的大學,東華理工也許並不廣為人知;但作為一所核軍工的特色高校,東華理工卻深受業界的青睞。每年,學校都有世界各地專家學者慕名來訪,因為學校擁有若干不為普通人知、卻被權威機構認可的教學科研平台: 學校建有全國唯一的“核資源與環境”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放射性地質”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全國乃至亞洲唯一的鈾礦陳列館,建成了核地學特色人才的本、碩、博完整的培養平台。 學校是國際原子能機構(以下簡稱IAEA)東亞地區同位素水文數據庫的主辦單位和亞太地區同位素數據中心,設有EIAI鈾礦地質高級培訓中心和同位素水文學高級培訓中心,目前已有埃及等十多個國家百餘名碩士以上高級學員在東華理工學成回國。 還不只這些。學校分析測試中心參加IAEA組織的“地熱水樣品化學分析的實驗室比對”項目,分析質量在法國、冰島等18個國家的38個實驗室中名列前茅,成為IAEA指定仲裁實驗室。 該中心不僅獲得國家計量認證合格證,可代表中國發布測試數據,還制定了多个中國核行業標準和IAEA地熱水化學成分實驗室操作規範。IAEA水文科技官員Jane Gerardo女士來校考察後由衷讚歎:“東華理工是國際原子能事業的寶貴財富”。 “半個多世紀以來,為追求蘑菇狀煙雲升空和核工業的發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東華理工走過的是一條歷經艱難險阻,走過千山萬水為祖國開創明天的路。”校黨委書記徐躍進深情感言,“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核工業大學,培養‘艱苦奮鬥、為國奉獻’的核專業優秀人才,為國防建設、核工業發展和世界原子能事業服務,是東華理工人矢志不渝的追求。” 擔當民族使命 開創中國核地學教育 “祖國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志願。” 翻開東華理工大學校史,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學校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勵精圖治的創業歷程,也可以感受前輩們肩負國家和民族復興使命,艱苦奮鬥開創新中國核地學教育的光輝歷史。經歷近60載歲月滄桑,這所在特殊環境下創立的中國第一所核軍工院校,與我國核工業發展風雨同舟,一路走來。 1955年1月,為了打破帝國主義的核垄斷,毛主席、黨中央毅然做出了發展我國原子能事業的偉大戰略決策,開始創建我國的核工業。1956年6月,在周恩來、宋任窮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下,100多名來自祖國各地核工業領域的優秀兒女彙集到山西太行山下,創建了我國第一所鈾礦地質學校——地質部太谷地質學校,壯然開始了我國放射性地學教育事業的歷史性起步。1958年,首批619名學校首屆畢業生,提前畢業奔赴鈾礦地質勘探第一線,全面展開了六省、區的鈾礦地質調查,正式向國家提供第一批鈾礦工業儲量,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核燃料供給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半個多世紀以來,從國家核軍工時期的“艱苦奮鬥、為國奉獻,讓蘑菇雲早日升空”,到核工業轉民時期的“服務國防、忠誠教育,為民族默默堅守”,再至寓軍於民時期的“自主創新、科教報國,為國防科技工業再立新功”,東華理工大學始終為“兩彈一艇”國防實力發生質的飛躍與核大國的建立默默堅守,湧現出了一批“服務軍工、獻身核事業”的楷模。 作為我國上世紀60年代留蘇高材生,我校李學禮教授是全國著名的水文地球化學專家,年近八旬仍經常工作在新疆、內蒙戈壁的鈾礦采冶科研工作一線。他放棄大城市優越生活,紮根江西老區50多年,艱苦奮鬥開創了中國特色的水文化學理論體系,培養了我國第一批放射性地質和鈾礦水文地質專業的大學生,為國家核地學學科發展和核能技術開發做出积極貢獻。 正如江西省副省長姚木根近期視察學校時所言,“建校50多年來,東華理工發展成為我國核燃料循環工程領域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基地和科研基地,為我國培養了數以萬計地質礦產人才,我國核地礦系統的現有技術骨幹和管理人才的60%以上,都是東華理工大學的畢業生,你們為我國‘兩彈一艇’誕生與核大國地位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 高舉核工大旗 打造核軍工特色學科 2013年5月16日,國土資源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東華理工大學簽字儀式在南昌隆重舉行。江西省委副書記、省長鹿心社出席簽字儀式,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張少農、副省長姚木根分別代表雙方講話並簽署協議。至此,學校已成為江西省人民政府分別與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土資源部、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共建的大學。學校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後備軍官選拔培訓基地和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人才培養基地。 多年來,學校依託和深化省部共建,圍繞國防科技工業戰略和地方經濟建設重大需求,不斷提升核資源與環境領域教學科研水平,积極探尋新的發展模式,打造核軍工特色學科,高舉核工業大旗,彰顯核學科優勢。 圍繞我國核軍工和核電發展需求,東華理工進一步凝練了“鈾成礦理論與成礦預測”、“核資源勘查方法與技術”、“鈾礦采冶與礦山環境”、“核廢物處理與地質處置”等研究方向,強化核資源勘探開發、核燃料循環工程、核工程與核技術、核廢物地質處置等專業學科建設,建設有“核資源與環境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放射性地質與勘探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等學科平台,形成了符合核工業需求的本碩博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為核地學特色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基礎。 “根據‘優勢學科錦上添花,文理學科交叉融合’的思路,學校不斷拓寬專業面向,提升服務國防建設與核工業發展的能力。”副校長花明介紹,學校充分利用傳統特色學科,高起點建設了核資源循環經濟、核安全管理、核能利用法律和法規、核軍工文化節等多個涉核學科,開展了“我國核安全法律體系研究”、“國際原子能機構立法活動的觀察”、“鈾礦冶設施退役治理後代價效益分析研究”、“核資源循環經濟和核電管理”以及“核工業管理體制”等研究,既拓寬學校學科平台,又提升了核資源、核能發展人文社科研究的水平。 從初期服務國家核軍工戰略需要,培養放射性地質科學專門人才,開創發展核地質學科;到服務核電核燃料事業,建立完整的核燃料學科體系;再到服務於國防需要與核能開發領域,提升核科研競爭力,構建核特色專業群。學校已發展成為全國核類學科(專業)最齊全的高校之一,先後獲批11個國防軍工專業、1個國防重點專業、1個國防緊缺專業、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4個江西省品牌專業,在“核資源與環境”領域成功獲批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向特色鮮明的核工業大學邁出了堅實步伐。 培育核學英才 湧現東理“群星方陣” 建校以來,學校始終牢記辦學使命,堅持為國防科技工業和地方經濟建設培養特色人才,強化學科特色和學科優勢,發展新的學科增長點,樹立全面發展、主動服務國家和地方戰略要求、主動服務行業企業需求的特色人才培養觀念的同時,以培養行業所需的專業能力為核心,優化了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搭建了創新人才和“卓越工程師”培養平台,創建了特色人才培養模式。 進入新世紀,學校與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中核金原鈾業有限責任公司等30餘家大、中型行業企事業單位簽訂了聯合辦學、人才培養與科技合作協議。通過產學研用結合,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受到社會和就業單位高度認可:“東華理工大學培養的畢業生能吃苦、能戰鬥,能沉到第一線實幹創業。”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張少農認為,“東華理工大學地質、物探等專業畢業生90%以上,輸送到地礦行業各企事業單位,為我國地礦行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50多年辦學歷程中,學校形成了“艱苦奮鬥,為國奉獻”的優良傳統。2012年,學校“核地學教育科技園”在全省高校中率先獲批“國防科技工業軍工文化教育基地”,標志著學校軍工文化建設邁上新台階。在先進的軍工文化熏陶下,學校培養了數以萬計核專業優秀人才,湧現出東華理工的“群星方陣”:中國科學院院士、“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龔健雅教授,國際原子能機構赴伊拉克核查專家唯一中方代表郭冬發、曾任秦山第三核電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森,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孫占學、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陳煥文、“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瞿詩濤、中國海軍首批上艦女國防生胡珍…… 值得一提的是,國內高校首個“海外鈾資源勘查與開發人才培訓中心”在去年5月在學校掛牌成立。這是學校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機制,適應海外資源勘查開發的新形勢,發揮學校辦學特色與優勢,為核工業國際合作源源不斷地輸送了高端人才,為國家“走出去”戰略提供人才支撐。 “面對高等教育發展和世界核能開發的新形勢,東華理工大學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肩負着重要的民族使命和歷史責任。”東華理工大學校長劉慶成說,“學校將加強內涵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打造核地礦的研究基地,努力建設特色鮮明的核工業大學,為實現‘省內一流、全國知名、特色鮮明、部分優勢學科進入國際先進行列’目標而奮鬥。”(詹建英 江光亮) 《中國教育報》2013年6月21日第1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