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站怎麼樣_九江學院:聚廬山靈氣、蘊長江波瀾、展鄱湖浩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蓬勃發展的九江學院——

聚廬山靈氣、蘊長江波瀾、展鄱湖浩瀚

  有一所大學,她有着千年文脈和優良傳統;她歷經一百多年艱難曲折的辦學歷程;她立足地方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她培養的10萬多名學子,貢獻青春和才華,成為祖國建設的一支生力軍。她就是位於廬山之麓、長江之濱、鄱陽湖之畔的九江學院。

  千年文脈薪火相傳

  九江學院文化底蘊十分豐厚。1072年,周敦頤在廬山創辦濂溪學堂,開啟理學之先河。宋初,人們在廬山國學的舊址上建立白鹿洞書院;1179年,朱熹重振書院,一時群賢畢至,白鹿洞書院得以成為全國四大書院之首。具有千年歷史的濂溪學堂和白鹿洞書院,給學校教育奠定了深厚的人文精神。作為現代意義的高等學府——九江學院,其辦學歷史肇始於1901年由美國基督教衛理公會創辦的但福德護士學校。1952年該校改稱為江西省九江市衛生學校,1958年升格為九江醫專;原九江師專創建於1958年;原九江財專為解放軍高等軍需財專,創建於1981年;原九江教育學院組建於1985年。2002年3月,經國家教育部門和江西省政府部門批准,上述四校合併組建本科綜合性大學——九江學院。

  合校升本以來,學校全體師生員工勵精圖治、和衷共濟,各項事業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成為一所學科齊全、培養體系完整的地方綜合性本科院校。現已有2個國家特色專業、10多個省級重點學科、2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博士后流動站、2個省級重點人文社科基地等學術平台,與地方政府、企業、國內外大學合作交流日益活躍,成效明顯。如今的九江學院犹如贛北大地上一顆璨燦的明珠。

  立德立品培育英才

  秉承“融通”理念,推動教改創新。學校不斷探索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鮮明育人特色。學校確立了“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人才培養目標,實施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融通、學科建設與專業教學相融通、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通、招生培養與就業創業相融通,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學生考研率逐年上升。

  增強學生素質,加強校園管理。學校實施素質拓展計劃,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近年來,學校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國際大學生龍舟邀請賽等系列賽事中取得優良成績。學校連續兩次獲得江西省文明單位稱號,校園管理及飲食服務等工作多次獲得國家與省級表彰。

  開展全員育人,鑄就擔當精神。學校把育人工作和維護校園和諧穩定當作大事來抓。在全校推行輔導員、班主任相結合的學生管理機制,構建平安和諧校園;通過黨團組織、課堂教學、網絡傳播、生活園區、社團活動等渠道,抓住學生成長中的社會實踐、就業創業、心理健康等關鍵環節進行熱心指導,注重把學校的地理區位優勢、學科建設優勢、非物質文化傳承優勢和書院文化優勢等豐厚資源,轉化成育人優勢,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10多萬名九江學院畢業生遍布全國,為基礎教育、醫療衛生、軍工企業和其他產業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無論是成為著名學者、知名企業家,還是作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幹得好”的基層工作者,九江學院學子勇於擔當社會責任,在各自崗位上努力工作,開拓創新,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師資隊伍凸顯活力

  實施人才戰略,強化師資隊伍。學校實施了“事業留人、環境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人才策略,明確提出:教師隊伍建設要以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骨幹教師為重點,優化結構,促進教師提高教學、科研的綜合能力,構築知識、能力、素質、人格四者並重的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創造更好條件鼓勵教師進修提高,採取了三項措施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一是聘請一批。“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學校先後聘請了100多位學術造詣深、在國內外有影響的院士、博士生導師、知名專家擔任兼職或客座教授。二是培養一批。大力選送青年教師攻讀博士學位或進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三是引進一批。採取優惠政策引進了近200餘名博士學位的高層次人才充實教師隊伍。

  近年來,學校教師隊伍結構得到不斷優化,學科水平得到穩步提高。在1800餘名專職教師中,具有副高以上職稱的有730餘人,有博士、碩士學位的1400餘人;現有教師中,有研究生導師57人;有江西省高校學科帶頭人和青年骨幹教師等44人;江西省高校名師6人;入選江西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13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教授受聘為我校名譽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潘際鑾教授受聘為我校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袁隆平院士、程天民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嚴陸光院士等學者受聘為學校兼職教授。

  學科建設打造特色

  發揮學科特色,促進協同創新。學校走內涵發展道路,积極實施“質量工程”。學校积極利用九江地區“山江湖”(廬山、長江、鄱陽湖)的優勢資源,大力推進“山江湖”學科建設工程。一是积極依託以廬山為地標的優秀文化資源構建學科群。學校形成了以“陶淵明研究”、“陳寅恪研究”、“青陽腔戲曲研究”、“廬山宗教研究”、“白鹿洞書院研究”、“廬山旅遊與建築研究”和“中華經典的公理化詮釋”為特色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群體。二是积極對接九江沿江開發及工業園區建設構建學科群。學校做強相關工科專業及國際經濟與貿易,帶動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机械製造及其自動化、金屬材料工程、材料物理與化學、通訊與信息工程、企業管理、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報關與國貨運、營銷與策劃、人力資源管理等學科發展。三是积極策應省政府部門關於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構建學科群。學校做強生態旅遊開發、環境保護等學科,帶動植物學、動物學、水生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生物化工、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濕地保護和水體生態修復等學科發展。

  九江學院的“流域管理與生態保護”博士后流動站,省級重點實驗室數控技術與應用、系統生物學,省級重點人文社科基地廬山文化研究中心、社會系統學研究中心,在地方經濟建設和文化傳承創新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科學研究跨越發展

  教學與科研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幾年來,學校科研與教研工作多措並舉,積蓄髮展後勁。第一,注重對教師科研精神的培養,樹立嚴謹治學、勤于思索、努力鑽研、合力攻關、勇攀高峰的優良風氣。第二,鼓勵教師瞄準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主戰場,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提高科技成果的社會、經濟效益。第三,充分發揮特聘教授的作用,安排有較強科研能力的中青年教師在特聘教授的指導下開展課題研究活動。第四,加大了對實驗室建設的投入。近幾年,學校千方百計籌措資金,每年投資3000多萬元用於教學設施建設。目前,學校有各類實驗室(中心)166個。其中,省級重點實驗室及實驗教學示範中心7個,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中央與地方共建基礎實驗室、中央財政專項資金項目和高校特色優勢學科實驗室25個。有廬山實習培訓中心等校內外實習基地200餘個。現有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超過2億元。

  2012年學校共有82項國家、省部級項目被批准立項資助,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5項。近期有5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得到資助。獲得多項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省高校優秀科研成果獎、省級教學成果獎。發表核心級以上學術論文800篇,獲批國家授權專利33項。簽訂的橫向合作項目有30多項,科研總經費超過3000萬元。

  此外,學校還與地方政府與相關部門聯合開展了百名博士與百家企業的對接活動。活動開展三年來,成效顯著,影響廣泛。

  校園文化璀璨奪目

  為保護和傳承九江地區人文薈萃、多彩多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校积極對接湖口青陽腔戲曲、九江瑞昌剪紙、武寧打鼓歌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出了一條高校與地方“聯姻”、保護與傳承“非遺”的新路。學校申報的《保護“非遺”,傳承文明——九江學院大力開展九江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活動》,獲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

  學校啟動了編撰《江西曆代進士總傳》,成立陶淵明、陳寅恪研究院,創建“廬山國學譯館”,出版了廬山文化研究系列叢書。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海外傳播和公共外交研究,其中專著《<論語>的公理化詮釋》,獲得2012年第二十六屆華東地區優秀哲學社會科學圖書一等獎。2013年5月和6月,學校先後舉辦了首屆世界名山研究學術研討會暨高校公共外交論壇、陳寅恪研究學術研討會,得到了國內外廣泛關注與好評。

  推動開放辦學,傳播中華文明。學校高度重視和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积極開展中外合作辦學,促進了學校學科發展和辦學水平的提升。現已與美國、法國、英國、德國、愛爾蘭、日本、俄羅斯、柬埔寨、泰國、印度等10多個國家的高校與科研機構建立了穩定的合作與交流關係。每年招收來自世界各國的留學生300餘人來校學習。學校作為國家僑辦華文教育基地,積极參与海外華文教師培訓工作;积極創辦海外孔子學院,開創漢語國際推廣新局面。2009年12月22日,學校與柬埔寨王家學院等合作建立了柬埔寨第一所孔子學院,國家領導人出席了孔子學院揭牌儀式,並譽之為“中柬人文交流的里程碑”。柬埔寨孔子學院連續三年獲國家漢辦表彰。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九江學院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創新的精神、務實的作風,實現新突破、再創新輝煌,為把學校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地方本科綜合性大學而努力奮鬥! (吳彭年/撰稿 萬志明/攝影)

  熱忱歡迎2013年廣大高考學子、有志青年選擇九江學院!

  校園網網址:http://www.jju.edu.cn

  招生諮詢電話:(0792)8310031(多機並聯)

  招生與就業處網址:http://www.jju.edu.cn/zjc/ 招生工作專用

  E-mail:zjc@jju.edu.cn 

  《中國教育報》2013年6月21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