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站代理1980_重慶師範大學:立教無類 育師有道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大型話劇“青春之歌” 1954年1月5日,正值新中國百廢待舉、百業待興之時,重慶師範大學的前身——重慶師範專科學校誕生了。作為新中國最早創辦的師範院校之一,近60年來,學校秉持“立教無類,以文化人”的辦學理念,始終如一地保持着教師教育的特色。14萬青年才俊在重慶師範大學孕育理想,“自強不息,躬行師道”的師大精神激勵着學子們為祖國的富強、民族的振興和人類的幸福貢獻着智慧和力量。 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高等學校最核心的功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是一代代重師人殫其畢生心血苦苦追問並反覆實踐的重大課題。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重慶師範大學主動適應國家和社會對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要求,革新人才培養理念,構建了涵蓋從學生入學到走向社會的全方位教育培養體系,在育人的道路上,開啟了新的征程! 力塑英才 固學校之基 2011年8月,重慶市巫山縣平河鄉支教教師曹瑾為不耽誤學生畢業,將病拖成癌症晚期,永遠離開了她熱愛的講台,年僅23歲。教育部追授她“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噩耗傳回母校,師生大慟。這位“最美鄉村女教師”從重慶師範大學小學教育專業畢業才剛剛1年,花樣青春,隕謝教壇。2011年,2009級特殊教育信息與資源專業聾啞學生劉霜霜在“環保之星”亞洲藝術盛典全國總決賽中,憑着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自編舞蹈《最好的未來》摘取“北京環保之星”桂冠;2012年,2011級影視製作專業學生簡雪蓮憑藉“一種新型雙層旅客列車”的設計獲得國家實用新型發明專利,此前,這位小女生已擁有10餘項發明,被國內外媒體廣為追捧……伴隨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成長的,是重師“以人為本、因材施教”育人理念的一以貫之,是學校不斷創新育人環境、支持學生個性發展機制體制的落地生根。 為鼓舞學子拼搏進取、奮發圖強,追逐校園“明星”,2001年起,學校連續12年組建大學生先進事迹報告團,發掘“校園明星”250多位。這些“明星”在傳播校園“正能量”的同時,自身發展均取得了不斐業績。據不完全統計,有30%進入高校工作,20%入選重點中學,20%考取國家公務員或繼續深造;部分已經成長為科研機構、重點大學的專家和企事業單位的業務骨幹、管理骨幹。 近60年來,學校為國家培養輸送了14萬餘名畢業生,一大批畢業生已成為教育、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的中堅骨幹力量。作為西南地區最重要的基礎教育人才“母機”之一,重慶師大為地方基礎教育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據不完全統計,重慶市90%的一級示範幼兒園現任園長、50%的主城區小學特級教師、60%的小學骨幹教師均為重師畢業生。 生涯規劃 開職業之門 學校重視對學生生涯發展的引導和規劃,建立起“意識喚醒—素質提升—就業指導”三階段、全程化的職業生涯發展與指導體系。 “意識喚醒”面向大一新生,通過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Ⅰ》通識必修課程,並結合豐富多彩的入學教育活動,從入學伊始就對學生進行職業發展引導,幫助新生理性認知專業、了解大學生活,合理評價自我,認識職業生涯,喚醒職業願景,實現初步的學業與職業規劃,培養积極上進的人生觀,激發學習原動力。 “素質提升”針對中間年級學生,提升學生職業化素質和創業創新精神。學校根據學生的職業發展目標,針對師範生和非師範生特點,建立“課程引導+活動輔助+實訓提升”的職業素質培養與提升體系。師範生的培養,主要依託學校從學前教育、小學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從繼續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特殊教育到海外華文教育的完備教師教育體系,來夯實專業基礎和師能素質;非師範生則除了體系化的專業課程教學外,還廣泛參加模擬公司競賽、營銷大賽、电子設計大賽等活動,學校引入人力資源管理師、公共營養師、电子商務師等10多個職業資格培訓項目,引導學生拓寬職業發展路徑;建設近1000平方米的“大學生創業園”,依託重慶市在學校設立的“科技孵化器”、“創業帶動就業孵化基地”和“微型企業指導站”等平台的政策和資金支持,開展創業教育與創業實訓,累計支持學生創業團隊31個,入駐孵化企業32家,成功孵化企業8家,成功申報微型企業25家。 “就業指導”面向畢業生提供精細化的就業指導與服務。開設通識必修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Ⅱ》,開展就業形勢分析、求職應聘技巧指導、就業政策實務解讀等專題輔導;為用人單位選才和學生求職配備宣講廳、職業發展諮詢室、一站式服務平台,為畢業生提供就業服務網絡平台、官方微博、飛信和終身校園郵箱,無縫隙全覆蓋發布就業信息;廣泛開展就業見習和職前教育,縮短學生從校園進入職場的轉型適應期,使學生自信地走向職業人生。 實踐育人 助成才之力 在黨和國家高度關注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背景下,重師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目標,構建了“基於課程,面向全體,菜單導引,分段培養”的實踐育人體系。 “基於課程”,即對實踐育人工作進行課程式設計、課程化運行。將社會實踐分解到基礎實踐、專業實踐、綜合實踐與創新實踐中,構建起開放的實踐教學體系;將實踐課程細分為實踐教學、專業實踐和社會實踐;規定每門實踐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標準;建立“領隊+指導教師+學生骨幹+成員”的實踐團隊組建模式、“設計方案+宣傳動員+教育培訓+過程監督+總結考核+成果轉化”的實踐教學管理模式和“實踐日誌+實踐簡報+實踐心得+調研報告”的實踐效果評價模式,為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體系。 “面向全體”,即通過設定學分進行制度約束,通過團隊建設實施柔性管理,通過實踐報告強化測評考核,通過交流平台促進成果分享,採取多項措施約束和引導學生“全員參与實踐、人人得益實踐”。 “菜單導引”,即將社會實踐與基礎實踐、專業實踐、綜合實踐、創新實踐有機結合,為學生提供專業實習、思政實踐、創業實踐、“青馬工程”、志願服務等23種實踐形式,形成多模塊、開放式的實踐教育活動菜單,學生可在23.5~36.5個學分框架內自主選修,實踐自主性大大增強。 “分段培養”,即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成長成才規律,把實踐菜單分佈到大學四年學程,形成“認知性實踐→體驗性實踐→專業性實踐→提升性實踐”四年四梯次遞進式實踐育人格局,讓學生在每一個成長階段都有實踐體驗。從新生到畢業生、從普通同學到學生骨幹,模塊化的實踐教育滲入大學四年學程。 近年來,學生的專業素養在實踐中得到提升,思想理論在實踐中得到印證,對事物認知更加理性,對社會環境更能適應,理想信念更加堅定,責任感明顯增強,生活態度更加积極,職業素質充分提升。近三年,重師學子在“挑戰杯”等科技文化活動競賽中獲得全國性獎項200多項,學校被評為重慶市大學生實踐教育示範建設學校、重慶市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先進單位,連續13年被評為“全國大中專學生志願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 學生說:“我們就好像一棵樹,學校教育讓我們長高、長大,社會實踐卻讓我們長實、長壯,更加枝繁恭弘=叶 恭弘茂、生機勃勃。” 文化育人 沃心靈之土 今年5月4日晚,由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共同舉辦,中央電視台承辦的《五月的鮮花——我們的中國夢》全國大學生校園文藝會演在央視一套現場直播。在眾多歌舞類節目的“包圍”中,重師音詩畫朗誦《歸來》贏得了觀眾感動的淚水。這是重師第4年應邀參加“五月的鮮花”全國大學生校園文藝演出,4年來,學校先後編創《為了解放》、《紅梅贊》、《江山》、《歸來》等4部原創作品,每次演出都獲得了巨大成功。這在重慶高校中,是一個奇迹;從全國高校範圍來看,也極其少有。 “編創即學習、舞台即課堂。”重慶師範大學校長周澤揚說,“大學生活,我們要培養的,不僅僅是學生的專業能力,更注重的是他們的人文素養。舞台藝術表演,能讓學生獲得更多的人生體驗。”學校在舞台藝術編演方面,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上世紀80年代初,學校就成立了夢緣劇社、紅帆劇社、紫藤話劇社,迄今,學校已成為重慶市擁有舞台藝術類社團歷史最長、數量最多的高校之一。一年一度的校園戲劇節,已在重師校園走過十八屆,參演劇目超過200個。中國國家話劇院、中國芭蕾舞團、上海話劇藝術中心頻繁來校交流演出。 在這樣的環境下,學校的舞台藝術活動碩果累累。原創大型話劇《寒夜》在首屆全國大學生戲劇節上一舉拿下“優秀劇目”、“優秀表演”等4項大獎,並獲重慶市“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原創作品《百合花》獲“第三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戲劇類一等獎;原創大型話劇《青春之歌》獲重慶市第三屆大學生戲劇節優秀劇目、優秀表演、優秀創作等多項大獎。學校連續4年獲得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優秀成果一等獎2項、優秀獎2項;獲評“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重慶市藝術教育先進集體”。據不完全統計,建校以來,重師累計培養學生文化骨幹近萬名,其中一批人才已成為各大專業院團的文藝骨幹。 “只有打造出特色濃郁的大學校園文化,才能真正達到文化育人的目的”。重慶師範大學黨委書記鄧卓明感嘆道,“‘立教無類,以文化人’的辦學理念在這裏得到充分彰顯”。 “輔導”相隨 伴學成之路 2012年5月,一條關於2011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提名獎的微博吸引了眾多網友,中心人物是2011重慶市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重慶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輔導員劉軍老師。 劉軍的輔導員生涯一走就是30年。他掌握着每個學生的信息,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能在任何一個學生身上挖掘出閃光點;他主動適應學生網絡化學習生活方式,被學生們戲稱為“蘋果(iphone)老頭”;他充當失聰學生劉慶迪的翻譯,幫她克服交流障礙,使她成長為感動校園人物。於是,劉老師總能在降溫時收到學生送來的衣物,在生病時得到學生的輪流陪護。學生王菁說:“讀大學最幸福的事,就是跟了一個恁么好的老師,關心我們的學習,操心我們的生活,謝謝您,師恩難忘”。這對於老師,無疑是超越任何榮譽的最高褒獎。 劉軍只是學校眾多優秀輔導員中的一個。在重慶師範大學,有輾轉500公里到山區家訪的重慶市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戴真利;有搬進寢室與學生同吃同住,幫助學生戒除網癮的重慶市優秀輔導員張敬;有為更好地指導學生,把學生的專業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的重慶市優秀輔導員郭嵐;有放棄公務員和企業高薪職位,把陪着學生成長視為“幸福”的輔導員胡小強…… 是什麼原因讓輔導員這樣熱愛自己的工作?重慶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龔燕的話道出了真諦:“學校在輔導員隊伍建設方面,堅持培養‘三感’,帶動‘三型’,實現‘三化’。即以職業認同感、從業使命感、隊伍歸屬感帶動學習型、思考型、創新型發展,最終實現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學校以嚴格的標準選好人,以合理的制度規範人,以多樣的模式培養人。通過“專、轉、提、學、送”等舉措,搭建多元化發展平台;建立學生工作發展研究中心、學生工作書記沙龍,實施輔導員片區聯繫制,啟動輔導員專業分流培養,舉辦輔導員職業技能大賽,舉辦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培訓班。 學校的舉措激勵着輔導員為學生全身心付出,貼近學生心靈,擔當起“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角色。他們中80%以上獲得國家心理諮詢師、全球職業生涯規劃師、全國職業指導師、創業指導師等職業認證,20多人次獲得“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提名獎”、“重慶市輔導員年度人物”等榮譽。正如《輔導員之歌》所吟誦的那樣,他們“輕輕托起美麗夢想,伴青春一路歌唱……用愛與智慧為青春導航!” 《中國教育報》2013年6月20日第12版 |